4月26日,深圳图书馆四楼的i阅空间内,270°环幕光影流转,这个打破传统阅读场域的空间里,没有枯燥的历史讲义,也没有严肃的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名为《墨客与戎装》的红色剧本演绎活动。十多位素不相识的参与者换上服装,穿越历史,化身抗战年代的“战士”与“文人”,在历史的褶皱中踏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之旅”。
智谋交锋,暗号里的心跳
“风云惨淡泣香江”——当战士组的成员压低声音念出这句暗号时,空气骤然紧绷。对面的“文人”们迅速翻找资料,指尖划过的纸页沙沙作响,试图从字里行间破解谜题。当文人组“血火同舟护国疆”的回应刺破沉寂,暗号匹配成功,两组成员相视一笑,1942年的寒夜在情报交错的坐标中重现。
根据行动部署,“战士组”与“文人组”需各派代表组成谈判小组,在布满硝烟味的木桌前与国民党将军张光琼的扮演者展开拉锯。两队成员在谈判桌前形成微妙配合:谈判代表曲意逢迎张将军,其余代表则在旁静观其变,伺机而发,双方通过预先约定的暗语与手势传递信息。谈判进行至关键时刻,其中一名成员以一幅画为由吸引张将军的注意,成功将张将军引离现场。此时剩下的两名队员迅速靠近谈判桌,其中一人将作战地图卷起塞入怀中,另一人顺势拿走摆在桌上的手枪。见重要物品已然得手,所有人员立即按预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区。
生死时速,护送“文脉”突围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数百名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身陷险境。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周恩来紧急部署营救,组织南委和驻港办事处通过水陆两路实施转移,沿途在军事交通线设立秘密交通站,由精干交通员分批护送。1942年1月9日,首批化装成难民的文化界人士经九龙交通站中转,最终于13日安全抵达白石龙指挥部(宝安游击区)。这场历时月余的秘密大营救,成功保护了抗日文化中坚力量,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
历史细节的惊险程度,在这场红色爱国主题活动中得到了具象化还原——“虎口脱险,分批护送”环节完整复刻了当年突破封锁线的关键场景。两组队员需要在有限时间内默契配合以保证营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战士们需在虚拟的九龙街头识破日寇的哨卡规则,护送名人安全撤离;而名人则要乔装成难民,用破旧的衣衫藏起身份,跟随战士安全撤离。他们当中有人用方言模仿商贩叫卖,有人佯装咳嗽掩住面容,每一步行动都需精准配合,但稍有不慎便会触发“警报”,让此次任务以失败告终。当两队成功汇合于“白石龙接待站”时,任务成功。
异邦协奏,故纸堆外见真情
故事的最后,作者为读者送上一段尘封的往事——美国飞行员克尔中尉被东江港九大队营救的真实故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组织东江游击队先后营救了111名国际人士,其中包括1944年执行香港空袭任务时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克尔中尉。克尔跳伞至慈云山时,被港九大队冒死营救。在此期间,克尔用曾生司令员缴获的日军相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这些胶卷在1977年克尔离世后被他的儿子戴维发现,直至2008年带到中国,其中包含中国人民赠送的“空中英雄”三角锦旗和克尔的亲笔感谢信。信中强调中美并肩作战的兄弟情谊。克尔直至临终前都未能实现寻访恩人的愿望,其子安迪与戴维继承遗志,自1977年后十几次赴深圳、香港等地区寻访当年营救者,延续着这段跨国抗战情谊。
在Z世代追逐沉浸体验的今天,《墨客与戎装》却选择用剧本演绎的形式来讲述红色故事。面对这个看似反差的选择,《墨客与戎装》的作者小天坦言:“红色故事承载着先辈的血脉与记忆,是民族精神最好的注脚。我认为相比于传统方式,剧本娱乐这种高度沉浸、互动性强的叙事形式,能让年轻人更主动地代入角色,在推理与抉择中感受历史的重量,真正实现‘寓教于戏’。”这场跨越时空的剧本演绎,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参与者手心的温度、急促的呼吸和眼底的微光。当“战士”与“文人”合力推开那扇虚拟的逃生之门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惊险与胜利,更是一代人的信仰与担当——那份深植于血脉的爱国情怀,原来从未褪色。
文/凤凰网深圳 韩乐乐 实习生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