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全球供应链重塑,使得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作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正被赋予更多责任与期待。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多边主义,东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区域合作的枢纽,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不仅是双方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区域韧性的必要之举,更是促进全球多极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支点。
论坛现场
(图源:主办方)
近日,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高水平开放路径、供应链重塑与企业国际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论坛嘉宾合影
(图源:主办方)
在全球地缘经济动荡加剧、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当下,中国与东盟如何在挑战中共建稳定、繁荣、可持续的未来?在这场思想碰撞的论坛上,大咖们不仅带来深刻见解,更在发言中“输出金句”,为中国—东盟合作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路线。
一起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
郑永年:开放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良好的世界政策和行动。
郑永年作开场致辞(图源:主办方)
在开场致辞中,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指出,面对特朗普政府以来关税壁垒的持续扩张,东盟各国经济体受到了严重冲击,要避免陷入区域性困局,东盟国家需要保持内部团结,而中国则应以更高层次、更具包容性的开放政策,与东盟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去年的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表示,中国愿意采取双边的开放政策,同东盟一道来推动地区的互利互惠以及经济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相信建立一个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是一个包容性的措施,能够构建命运共同体”。郑永年特别指出,构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不仅有助于双方在世界多边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陈氏红明:互利互惠,是中国—东盟合作穿越风浪的航标。
陈氏红明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谈及如何在动荡全球环境下深化区域合作,越南中央政策战略委员会政策战略研究院院长陈氏红明陈氏红明表示,自由、开放、互利的区域经济环境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的基石。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与东盟应当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坚持规则导向,推动投资便利化、服务贸易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更好融入区域价值链。同时,她特别强调智库交流的重要性,认为加强政策研究与互通,可以为双方政府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决策参考。“中国—东盟生态系统不仅关乎技术投资、关乎各成员国的技术发展,还会进一步的强化双边之间的合作,为各国的经济体和整个东盟供应链带来韧性、可持续性。”陈氏红明在发言中总结道。
陈光炎:制衡之下,中国稳抓内循环方能直面挑战。
陈光炎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围绕全球贸易局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陈光炎提出了鲜明观点。他指出,中国以对等措施回应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展现了坚定的战略意志,并因此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尊重。陈光炎分析道,特朗普信奉“力量原则”,唯有采取坚定反制,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在对美贸易摩擦中,坚持了互惠共赢的基本立场,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与东盟及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维护了自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稳定角色。他强调,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天然互补,新加坡可以作为资本流动与投资合作的桥梁,进一步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Rebecca Fatima STA Maria:东盟的力量,源自包容与多样性。
Rebecca Fatima STA MARIA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东盟支持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希望共同塑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增长点”,谈到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马来西亚双威大学副校监Rebecca Fatima STA Maria强调,东盟经济体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根本在于其包容性与多样性。
Rebecca指出,东盟以6.28亿人口和超4万亿美元GDP,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特别提到,当前东盟国家正在电动车、电池、电子支付等新兴领域与中国展开深入合作,同时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拓展数字经济空间。她强调:“未来,中国与东盟需要在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与利益共融。”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的中国—东盟共同市场
这次研讨会设立了三个主要议题。第一个议题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的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黄平主持。
杨伟聪:技术重塑供应链,东盟应把握弯道超车机会。
杨伟聪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围绕当前“芯片战”与全球供应链调整趋势,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李卓敏讲座教授杨伟聪指出,东盟国家应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重组机遇。杨伟聪分析认为,虽然一些国家通过高额补贴试图将半导体制造业回流本国,但保护主义本质上无法扭转长期产业竞争力下滑的趋势。相反,东盟应通过强化区域内制造能力、提升创新水平,抓住内部需求增长的窗口期,寻求“弯道超车”。他提出,技术升级与供应链整合应成为东盟深化与中国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从而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链重塑中占据有利位置。
马骏:绿色贸易,是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重要抓手。
马骏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在论坛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指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过程中,绿色贸易应成为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全球绿色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减少关税壁垒、统一绿色标准将加速绿色贸易的发展”。他提出,“绿色贸易不是一个孤立议题,而是涵盖能源、制造、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转型。”马骏建议,中东盟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设立绿色金融平台等措施,形成一篮子政策,逐步实现区域绿色经济一体化,增强全球竞争力。
钟飞腾:技术协作,是亚洲地区化解外部冲击的关键。
钟飞腾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教授钟飞腾在发言中分析指出,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为中国与东盟深化技术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中国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与本土创新相结合,推动自身经济模式升级。钟教授强调,“技术合作不仅能提升东盟国家的竞争力,也能加固区域经济自主性”,通过技术合作,东南亚国家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还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钟飞腾表示,深圳与东南亚国家在信息技术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尤其在清洁能源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他总结道,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应更多聚焦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增强区域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韩恩泽:深耕本地消费,是短期合作破局之道。
韩恩泽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韩恩泽在发言中强调,在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外需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应通过发掘本地消费市场来应对短期的经济挑战。他建议通过本地化产品供给、优化市场准入机制以及促进双向投资,增强内部增长动力。韩恩泽特别提到,消费合作比贸易合作更为现实,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路径。尽管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逆势增长,但由于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等问题,两地经济一体化仍面临挑战。“贸易之外的消费合作,才是短期应对外部冲击的最现实路径”,韩恩泽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推动产业合作和供应链转移,以促进区域经济更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
议题二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柯怡安主持,引领大家探讨“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
周密:新时代开放,要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
周密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密指出,高水平开放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市场开放,他强调,“现在的开放,更需要针对性地设计产业开放试点,通过项目和区域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体系。”周密强调,中国与东盟合作应聚焦于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差异化开放,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高水平开放不仅是单方面的市场开放,更要注重机制建设和信息共享,推动跨境数据流通与知识交流,以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只有通过创新和深化合作,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并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开放机会与实践经验”。
范祚军:构建多轴心经济网络,筑牢区域安全底盘。
范祚军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在分析特朗普关税政策及其影响时,广西财经学院校长、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范祚军指出,中国应联合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以多条经济合作走廊为支撑的安全网。他提出,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资金融通渠道、强化人文交流,是实现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中国应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构建多条经济合作走廊,形成区域经济安全网。关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他认为虽然短期内会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低成本生产优势,能够通过调整产品定价和优化生产链条维持竞争力。范教授最后强调,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构建稳固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为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做好准备。
Maria Monica WIHARDJA:中国投资,正在增强东盟的全球竞争力。
Maria Monica WIHARDJA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助理教授Maria Monica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显著推动了东盟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尤其是随着中美角力的加剧,东盟成为了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升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高科技领域。Monica还强调,随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能在全球贸易治理和数字经济领域占据有利位置。她提出,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共同市场,将对全球商品流通和数字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她总结道,“深化中东盟合作,对于区域经济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Shandre Mugan THANGAVELU:双向投资和技术合作,决定共同市场未来。
Shandre Mugan THANGAVELU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教授、杰弗里·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Shandre在发言中强调,中国与东盟需要不仅在贸易上融合,还要在劳动力流动、技术标准、服务贸易等方面深化合作。他建议借鉴欧盟的经验,可以通过分阶段推进机制建设,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Shandre教授分析了RCEP的作用,尽管它在促进区域合作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如缺乏秘书处等机制上的挑战。此外,他还呼吁东盟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时,应当摒弃单边主义,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挑战。最后他发出呼吁,希望通过加强各国央行和政府的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经济,最终实现东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盟供应链合作与中国—东盟企业国际化
议题三深入探讨“中国—东盟供应链合作与中国—东盟企业国际化”这一话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主持。
陈奕康:东盟半导体,应从竞争走向协同创新。
陈奕康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针对半导体行业发展,马来西亚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董事陈奕康指出,马来西亚及东盟国家在芯片检测、封装测试环节拥有强大优势,但设计研发能力不足,面对重重挑战,他呼吁,中东盟应加强技术协作、人才培养,推动区域内部研发体系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剧烈变动。此外,陈奕康提出,“要推广国际化的进程,让国际企业都参与其中,我们未来会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桥梁。”
程斌:成为本地企业,而非“外来者”,是国际化的关键。
程斌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在分析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路径时,深圳半导体协会副会长程斌强调,深度本地化是出海成功的根本。他指出,国内半导体企业致力于找到新的应用场景,更多的研发资源,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程副会长以深圳与马来西亚共建IC设计园区、设立马来西亚高级半导体学院(ASEM)为例,提出通过本地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可以真正扎根当地,实现“出海即在地”的良性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半导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Pavida PANANOND:东盟应从“亚洲工厂”升级为“亚洲市场”。
Pavida PANANOND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物流与运输系教授Pavida教授在论坛上强调,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东盟国家需要摆脱过去依赖制造业的模式,转而建立以本地消费为中心的价值链体系。在此背景下,她指出,东盟国家应加强区域内的供应链协作,提升本土供应商能力,并聚焦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教授分析,东盟不再只是亚洲的工厂,而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因此要通过深化双边合作,提升区域经济一体性。此外,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成为关键,东盟国家需要确保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东盟应进一步推动本地化生产与消费,打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价值链,以应对全球化和碎片化带来的挑战”,Pavida教授最后的总结引人深省。
钱慧敏:中国仍是区域供应链深度依赖的核心。
钱慧敏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研究主管钱慧敏在基于四大行业(服装、电动车、光伏、医疗器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尽管生产多元化布局趋势明显,但在关键上游材料、核心零部件与技术标准方面,中国企业仍保持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光伏产业中,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显著。她强调,中国企业正在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尤其是在电动车电池和光伏产业中,东盟国家对中国的零部件依赖度高,双方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还促进了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但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东盟国家可能面临新的挑战,钱主管提醒道,未来中东盟供应链合作需在多变环境中灵活调整,以维护产业链韧性和竞争优势。
学术发布会环节
在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发布环节,举行了两场学术发布会,分别推出了新书《东亚的弱区域主义何以有效:超越雁行模式》和报告《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单一市场》。
赖格:东亚弱区域主义,是适应全球生产网络的优势结构。
新书发布会现场
(图源:主办方)
在新书《东亚的弱区域主义何以有效》发布现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系统阐述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路径的特殊性。赖格指出,相比欧盟的深度一体化模式,东亚更倾向于保持松散、灵活的区域合作网络,这种“弱区域主义”实际上更适应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动态变化。他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东亚国家通过弱连接、高效率的合作体系,有效兼顾了区域内部生产协作与对全球市场的开放连接,既维持了区域经济韧性,也增强了外部竞争力。“东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体化不是形式上的深度,而是实质上的适配性。”赖格总结道。
柯怡安:跨境电商,是中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的先锋领域。
报告发布会现场
(图源:主办方)
“跨境电商连接着中小企业与区域消费市场,是深化合作的天然平台”,在发布《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单一市场》研究报告时,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柯怡安提出,中国与东盟可以在电商领域率先实现“共同市场”的初步突破。柯怡安指出,跨境电商作为低敏感度、高融合度的合作领域,为双方中小企业提供了重要增长机会。她建议,双方应通过完善跨境支付体系、简化通关手续、统一产品认证标准等措施,推动电商规则协调,从而打通区域内部市场,释放消费潜力。“电商合作不仅有助于缓解对欧美出口市场的依赖,更能助推亚太地区内部循环体系的形成。”柯怡安总结强调。
何冬妮:创新平台建设,是区域合作行稳致远的基础。
何冬妮进行总结致辞
(图源:主办方)
在总结致辞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冬妮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单边主义复兴和全球化倒退等转变,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技术国家主义和分裂的规则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与东盟应加强跨界协作,尤其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搭建协同创新机制。她对未来的研究与行动充满期待,认为这将为中国-东盟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何冬妮表示,“区域合作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通过多方对话平台,凝聚政策制定者、产业实践者和学术界的智慧,才能不断前行”。
在全球格局剧变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共同市场建设承载着超越地缘政治、推动区域可持续繁荣的厚望。专家在本次研讨会上,从高水平开放、绿色发展、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协作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他们的观点不仅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巨大潜力,也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深化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撑。正如论坛上反复提到的那样,高水平开放不是短期策略,而是区域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期待在思想与行动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与东盟能够续写合作新篇章,为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合作树立新的典范。
文/韩乐乐 实习生 欧阳梓岚、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