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1个月后,联合国难民署驻缅甸发言人:约630万灾民需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难民署在缅甸地震发生后,向无家可归者发放紧急救援物资

▲联合国难民署在缅甸地震发生后,向无家可归者发放紧急救援物资

4月28日,缅甸7.9级强震已过去了整整一个月。这场强震,不仅给缅甸的曼德勒、实皆、内比都等多个地区造成严重后果,其周边的泰国、老挝等邻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建筑损坏和人员伤亡。

据中国驻缅甸大使馆4月27日消息,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援缅甸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组于4月16日奔赴缅甸,目前仍在缅甸多地开展灾害损失调查评估,为缅甸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灾评组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应急管理部统筹指导,中国地震局牵头组建,会聚了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搜救中心、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30名权威专家。这是缅甸救灾工作由应急救援转向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后,第一支受国家委派,奔赴地震灾区的专业评估队伍。

从地震袭击缅甸之初,联合国难民署便开始向缅甸受灾社区提供帮助。在地震过去一个月之际,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联合国难民署驻缅甸发言人迪奥戈·阿坎塔拉。

他说,地震对于缅甸来说,“是一场雪上加霜的危机”。据其介绍,目前缅甸受灾地区的基本生存物资仍然缺乏,联合国驻缅甸办事处收集了受地震影响人口的数据,估计有630万灾民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难民署驻缅甸发言人迪奥戈·阿坎塔拉

▲联合国难民署驻缅甸发言人迪奥戈·阿坎塔拉

红星新闻: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掌握的数据,有多少受地震影响的缅甸民众需要援助?

阿坎塔拉:联合国驻缅甸办事处收集了受地震影响人口的数据,估计有630万灾民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红星新闻:我们注意到您访问了曼德勒、实皆和内比都等地震灾区。就您的观察,当地关键基础设施(例如房屋、道路、医疗设施)的受损程度如何?哪个地区受灾最严重?由于交通中断,救援工作是否仍然存在“盲区”?

阿坎塔拉:受灾最严重的六个地区局势严峻。这场灾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将数万栋房屋夷为平地。据我们团队观察,一些交通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和桥梁)也遭到破坏。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天,曼德勒和内比都的机场暂停运营,但此后少量商业航班恢复运营。

尽管连接仰光、内比都和曼德勒的主要公路遭到破坏,但联合国难民署仍能将救生救援物资从其位于仰光的仓库运送到受灾地区的城镇和村庄。

▲当地时间4月28日,缅甸实皆,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清理废墟。图据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4月28日,缅甸实皆,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清理废墟。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请介绍一下目前受灾社区的援助情况?

阿坎塔拉:四月是缅甸最热的月份之一,而且雨季即将到来,这使得及时的人道主义援助显得尤为紧迫。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联合国难民署的援助旨在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例如住所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包括蚊帐、防水油布等。

联合国和人道主义界在应对灾情方面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责任。作为联合国难民署,我们要负责庇护所的保护响应,还要承担救生物资的分发工作。

红星新闻:当前救援工作中最困难的方面是什么?目前最迫切需要哪些类型的援助?

阿坎塔拉:地震发生一个月后,我们前线团队观察到,当前的优先需求是医疗保健、庇护所、救生物资和清洁水。总而言之,这些都是生存的基本物资。联合国难民署及其合作伙伴正在牵头提供救生物资,例如防水油布、厨具、蚊帐、太阳能灯和帐篷。

▲联合国难民署在缅甸仰光的仓库储备的紧急救援物资

▲联合国难民署在缅甸仰光的仓库储备的紧急救援物资

红星新闻:我们注意到,缅甸国防军总司令部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延长临时停火期限以开展地震灾区重建。地震发生后,联合国难民署如何确保在受冲突影响地区安全分发援助物资?如果地震带与冲突带重叠,如何降低安全风险?援助人员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

阿坎塔拉:缅甸已经历四年冲突,还有地震、洪水和飓风等灾害的复杂因素影响。联合国难民署致力于根据民众的需求提供援助,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我们也关心难民署的工作人员,避免让他们面临不必要的风险。

红星新闻:您如何评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响应的速度和针对性?

阿坎塔拉:在全球范围内,人道主义领域正面临着需求增长与资金缩减的矛盾,这使得人道主义组织难以确定优先事项。在地震响应和援助方面,联合国难民署注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私营部门和个人捐助者提供的及时援助激增。当然,我们也鼓励提供更多援助和资金,因为地震是一场雪上加霜的危机,针对缅甸的人道主义援助应该继续下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