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回忆,广西从来没经历过这样严重的旱灾。”刘瑛说。
刘瑛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从去年11月初到今年4月中旬,当地几乎没有下过一场大雨,偶尔的小雨只能打湿土壤的表层。往年4月末,地里的甘蔗早已郁郁葱葱,而如今甘蔗还未发芽,她预计,今年当地甘蔗的产量将大幅下降。
4月24日晚上,崇左市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但只持续了几十分钟。“最近几天太阳又出来了,如果不继续下雨,土地很快又会干透。” 刘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统计,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平均降水量只有11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气象干旱呈反复发展态势。4月17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广西气象干旱面积达到97.5%,其中特旱面积为68.7%。
4月23日开始,广西多地陆续出现降水天气,但雨量仍不足以缓解旱情。有专家提醒,随着汛期临近,干旱之后的洪涝,或将成为广西面临的新挑战。
4月22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东良村,为了抗旱,村民在抽水浇灌,打算插早稻。图/视觉中国
“今年的收成将大幅减少”
“澄江从4月初就断流了。”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位居民4月26日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澄江全长42公里,是当地主要的灌溉水源之一,由于水量锐减,目前,澄江中段的河床大面积裸露。广西贵港市一位农民提供的照片显示,当地农田已干裂成块,裂缝深达十余厘米。
李芳也住在都安瑶族自治县,4月20日开始,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广西其他地区陆续下雨的消息,也焦急地盼着雨水的到来。23日晚上,她终于听到雨点敲打屋顶的声音,但大雨仅持续了不到半小时。次日清晨,她家门前的道路已看不出下过雨的痕迹。
“这样下去,今年的玉米可能颗粒无收了。”李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因为河水干涸,农田无法灌溉,她家种的玉米和甘蔗都受到不小影响。李芳家的耕地在村里算不上多,最近,她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庄稼的情况,发现玉米长势普遍很差,有的细瘦纤弱,有的已开始枯萎。她粗略估算,今年大约要损失1000公斤的玉米收成,前期购买种子和化肥投入的2000多元,可能也要打水漂了。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甘蔗产区,水果种植在当地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4月26日,广西贺州市一位果农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果园里砂糖橘、皇帝柑、三华李的果树叶子已枯萎,果实也因缺水长势不佳。眼看三华李的采摘期临近,他预计,今年的收成将大幅减少。
广西年均降水量通常在1200至2000毫米之间,一向以湿润著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25年4月24日发布通知,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通知提到,“目前各地旱区降雨仍较少,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统计,截至4月21日9时,南宁、桂林、贵港、贺州、崇左等11市52个县(区)出现干旱灾害,累计造成40.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1.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
相比农作物,李芳更担心家里的生活用水。平时,她和其他村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村里供水,但从3月末开始,村里的供水跟不上需求,她和村民只得从乡里购买水,由于山路崎岖,每车3吨水的费用为300元,只够李芳全家十口人用上一周。今年她已买了五六次,预计未来还得继续购买生活用水。由于持续干旱,水分蒸发过快,她在4月17日购买了水塔来储水。
广西多地也都面临着生活用水困难。4月16日,广西桂平市麻垌水厂发布通知,从4月17日起,麻垌水厂实施限时供水,每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每个时段限供两小时。供水不足的用户需自行解决水源问题。
“4月是广西的前汛期,通常降水量较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介绍。广西每年9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3月过后,进入雨季和前汛期。然而,今年的前汛期明显推迟。
4月3日,广西桂林,天气干旱,很久没下雨,水田已开裂。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广西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王国复分析,这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表现为东太平洋显著变冷,并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根据2025年1月的监测结果,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到2至3月,春季中后期逐渐减弱至中性状态。
广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农孟松在4月2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拉尼娜发生年份,广西往往会出现秋冬连旱。另外,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孙倩倩解释,近期华南上空形成弱高压脊区,不利于水汽输送,且缺乏降水动力,造成降水持续偏少、偏弱。
抗旱,也要防涝
4月24日,广西贵港市东龙镇终于迎来了一场小雨,此前早已干涸的小河河床上渗出一点水,当地农民张斌抓住这一机会给田里的玉米浇水。4月26日和27日,贵港市又迎来小规模降水,但降水远远不能完全缓解当地的旱情。
为了灌溉农田,广西多个村庄开始打井取水。广西南宁市有着多年经验的打井工程队队长程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持续的干旱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最近两周,广西农村通常需要打到100米深才能找到水源,有时甚至需要打到120米才能出水。程雷介绍,他所在的打井队每打一米深要收取80元,加上水管等材料费用,在广西农村打一口井需要一万多元。如果想确保稳定的出水量,还需额外支付费用。
4月28日,广西融水镇东良村,农民正在抓紧春耕。图/视觉中国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截至4月22日,全区累计启用抗旱井2.7万多口,使用抽水设备超过26万台(套),开展地面增雨作业超过1000次,增加有效降水约8.3亿吨。
据4月21日的公开报道,广西财政厅已下拨1750万元抗旱资金,全区各级已累计投入2.9亿元,用于支持人工增雨、采购抗旱物资、打井灌溉、抽水运水及修缮农田水渠等农业恢复工作。消防和水利部门通过消防车送水、发放车载包装饮用水等方式,开展应急送水,截至21日,送水量已达3476吨。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达到2.2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为27.69万亩。
连日来,广西多地出现降水,但多为局地、短时过程,干旱形势仍在反复。广西农业农村厅4月29日发布的《广西土壤墒情简报》显示,全区农田的干旱程度有所缓解,但桂南、桂中部分地区降水量仍不足,农业旱情持续偏重,农业生产用水仍然不足。王国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广西旱情完全缓解,可能要等到5月上旬或中旬。”
“抗旱是一个涉及能源、生态和交通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王国复认为,广西土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而且地形复杂,需防汛抗旱两手抓,在应对干旱的同时,还要关注局部地区的强降水,防止洪涝灾害。“特别要注意旱涝急转现象,这是近年来我国常见的灾害类型。”
4月3日,广西桂林,开裂的土地。图/视觉中国
广西气象台预计,5月10日之前,广西将经历3次中雨过程,局地可能出现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5月中旬后,广西还将经历三次中到大雨过程。降雨将逐渐增多,但雨量分布不均,局地可能出现旱涝急转现象。
4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官网发布信息,近日水利厅召开了旱灾防御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强降雨和洪水的防御,特别是要防范局地短时强降水引发的山洪灾害。
“广西近期天气变化剧烈,给天气预报和预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王国复介绍,各级气象部门正通过滚动预报、密集研判和监测预警等方式加强应对。刘瑛回忆,每年四五月,当地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洪涝。去年9月,台风“摩羯”带来了极端降水,随后广西便陷入了持续至今的干旱。“怕的是水,盼的也是水。”她说。
(文中刘瑛、李芳、张斌、程雷为化名)
记者:孙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