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宫已满百日,特氏2.0时代的开局夹风带雨,搅得世界不安。特朗普说,相比第一个任期他现在有更多的乐趣,他不只管理美国,也管理世界,更说他要设法拯救这个世界。对比特朗普一个比一个大的口号,这一百天里他干了些什么?结果如何?美国再次伟大,还是恰恰相反?
Part.1
4月30日,密歇根州马科姆县,特朗普在属于他的大选“战场州”举行集会庆祝执政100天。执政百日一直被用于衡量总统的施政进展是否符合竞选承诺。在执政的100天内,特朗普承诺要给他的支持者“最好的一天”,“最重大的第一周”,以及“最不平凡”的百天任期。
在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后,室内外装饰都发生了变化,装饰线条和壁炉台都加上了金色点缀,他亲自调配其他总统画像的位置,并用镀金相框挂满墙壁。林肯前移,克林顿靠边,而那幅“带血的拳头”画像则高悬门厅的显眼处。
前任们在白宫种树、挂联、添书架,特朗普则铲地、涂金、立碑,把一个总统府邸打造成了个性王国。而这些细节也并非装饰品那么简单,它们是信号也是开场,金边镶饰下的世界秩序已悄然发生变化。
在“二进白宫”这三个月时间中,特朗普连珠炮似地发布一系列命令和备忘录,他以“缩减联邦政府”为名,裁撤超过20万个联邦岗位,关停美国国际开发署、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和教育部等多个机构。政府强推移民驱逐行动,甚至试图废除“出生公民权”。医疗项目资金被大幅削减,对跨性别者的保护缩减,教育公平拨款被腰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美国正面临双重赤字危机,若不彻底改革,其全球霸主地位将面临系统性风险。财政失衡与债务积压若持续恶化,这个超级大国或将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风险源。要化解危机,既要通过缩减冗余机构实现财政整顿,更要将保守主义理念融入国家治理框架,重建财政可持续性。然而计划很丰满,但现实却又骨感又恐怖。
重构美国的百日,特朗普团队延续其“美国优先”策略,在所谓“政府效率改革”上四面出击,一系列非传统政令倾泻而下,推动移民、贸易、能源与气候变化、政府能效、“国会山骚乱”等方面的政策主张。其核心在于重新振兴美国制造业,重塑美国经济与国际秩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本届政府已签署139项行政令,其首个任期前百日发布了29项,确实可以看出他推行激进改革的战略决心。疾风暴雨般下饺子一样的总统令是想推动“让美国再次伟大”,使美国回到黄金时代。这场单边主义浪潮不仅冲击着1945年以来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更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失灵进程。
Part.2
特朗普常把美国形容成一家百货商店,而自己是那个能一锤定价的总经理。于是,一道总价写满愤怒的账单,自白宫飞出国门。美方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加征关税,对华输美商品税率更是提高至145%,创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最高纪录。
或许他未曾料到,这场“经济核爆”最先摧毁的竟是美国自身的经济根基。百日里,美国股市、债市、汇市一度出现了三者齐跌的现象。供应链危机开始在实体经济蔓延,进口商断货,制造商停产,中小企业挤兑破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美国制造业持续收缩,而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让美国再伟大”需先振兴制造业。当前通过高关税实施产业保护,但存在内在矛盾:以波音为例,其80%零部件依赖进口,关税壁垒推高进口成本,成本转嫁导致整机涨价,引发美国本土航空公司等下游企业抵制,最终造成了产业链的震荡。
2025年3月20日,特朗普向福克斯新闻展示办公桌时,那个带有红色按钮、能让特朗普召唤健怡可乐的盒子,又回到了原位。展台上摆放着一幅原标注为墨西哥湾的地图,特朗普已将其更名“美洲湾”。同时他威胁要动用武力夺取格陵兰岛,控制巴拿马运河,吞并加拿大和墨西哥,以此扩大美国在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多边秩序、对华关系与对俄态度等关键议题上,特朗普政府呈现出更鲜明的“单边优先”与“战略聚焦”,在对华方面,特朗普延续并强化了其“经济脱钩”与“技术围堵”的基本框架。
资深媒体人 萨苏:
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特朗普在每一个地方都在搞破坏,其政策实践正对美国战后苦心经营的国际信誉造成结构性损害。
特朗普执政100天,或许已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但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执政百日支持率不到40%,超过七成受访民众认为其经济政策或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这一数字比今年2月份下降了6个百分点,且创下过去8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的最低执政百日支持率,包括三名前总统密集给出“差评”。
4月中旬,民主党人乔斯林对特朗普发起了诉讼。这表面上看是个人之间的纠纷,实则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之间激烈斗争的体现。
同样在4月中旬,美国法官英迪拉做出裁决,判定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违法。特朗普将移民政策作为改革重点,大规模驱逐和遣返非法移民,这一举措引发了美国国内众多民众的抗议。
一场起诉、一项裁决,再加上股市和国债市场的巨大冲击,特朗普团队虽通过高频次宣传和社交媒体造势,强化了“高效执政”的形象,但从根本上讲,却全面否定了由民主党和建制派近30多年努力打造和形成的现有政治经济理念和模式。
资深媒体人 萨苏:
如果民调数据支持率低到35%的话,很有可能他就直接被弹劾了,所以特朗普很不满要求对民调进行调查,但实际上这个民调应该是相对可信的。
Part.3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仍未见和平迹象,特朗普竞选时就放出大话,如果由他主导,宣称“24小时内就能结束俄乌冲突”,强调仅需“一通电话”即可让普京妥协。
但经过3个多月的斡旋,俄乌和谈进展依然缓慢,特朗普却通过与乌克兰签订《矿产协议》等实际安排,在谈判中为美国获取了利益。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前100天”显示出一个清晰信号:这是一个更具意识形态色彩、更聚焦“国家优先”,也更愿意打破全球规则的美国。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随即开启“退群模式”,《巴黎协定》、世卫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又退了个遍。而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们,正试图自救、自主,推进“去美国风险”。欧洲确立加速摆脱对美安全依赖的共识。欧盟加速构建“去美国风险”贸易网络,对冲美国对欧政策“大转向”带来的冲击。美国正陷入被国际孤立的境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转变角色成为"调停者",实质是单方面重构美欧安全合作框架。这种战略背离导致跨大西洋同盟出现三重裂痕:欧洲在安全承诺上遭遇"信任危机",经济施压引发利益分歧,传统协调机制面临瓦解。欧盟被迫重新界定安全边界,地缘政治博弈随之激化,跨大西洋关系正经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裂解与重构进程。
2025年2月至4月末,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全部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多轮关税,中国也立即实施了反制。但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中方未予理会。
特朗普上任后,曾传出希望在百日内推动中美高层互访,修复紧张关系。但三个多月过去了,这个未能成行的访问计划,恰恰折射出两国关系的深层困境。当美国试图通过高调外交重塑影响力时,中国选择把精力放在夯实自身实力上。中国制造业已占全球出口的30%以上,美国想要在短时间内寻求中国产品的大规模替代,难度很大。
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对等关税”实施后,在其他国家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况下,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美国低、中、高收入家庭将平均损失1300美元、2100美元和5400美元,最终将为关税“买单”。
资深媒体人 萨苏:
特朗普执政百日就将中美双边关系推入“悬崖博弈”的困境。当前美方既难以回撤既定政策,又面临三重风险:历史积怨难消解、战略互信遭侵蚀、对华政策工具箱透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治纲领正制造反效果,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地缘收缩导致同盟体系松动,最终使美国陷入“去全球化”与“再孤立化”的双重困境。
Part.4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深刻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世贸组织预测,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今年全球贸易量萎缩1%,联合国贸发会议更警告,世界经济或重演上世纪30年代大衰退,美国的单边主义促使各国寻求新的路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正引发全球系统性震荡,其本质是加速国际秩序的代际转换危机,既加速旧有治理框架的失灵进程,又因新机制缺位而陷入"无序过渡"状态。历史经验表明,当国际体系陷入规则真空期,地缘博弈将趋向零和化,甚至可能激化军事对抗风险。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当前策略正在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其贸易保护主义非但未实现"再次伟大",反而通过撕裂全球产业链、透支美元信用、激化盟友矛盾,对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冲击。
特朗普以其不可预测的性格和“交易主义”外交策略,持续搅动着全球局势。在决策过程中,特朗普常绕过传统程序,依赖直觉行事。这种不可预测性不仅冲击外交,也对全球市场和安全局势带来影响。政策连贯性不足,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立场的疑虑。
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王冲:
特朗普执政百日展现的三重政治人格特质,正深刻改写美国政治生态与全球治理范式。其一,将总统行政权异化为"帝王式权力",通过高频次行政令绕过立法程序;其二,关税政策反复横跳与移民禁令朝令夕改,这种"政策布朗运动"消解了国家战略的可预期性;其三,他的政治交易化倾向更将地缘政治议题简化为零和博弈筹码,为达目的他可以放弃所有原则,这种政治人格的三重性正在产生双重的外溢效应,其执政周年的治理困境与中期选举的政治风暴已初现端倪。
这份“百日成绩单”,记录着特朗普政府最激进的政策试验。关税、制造业、移民、盟友体系连串高举高打的动作,每项举措都紧扣“美国优先”,却也让美国面临信誉丧失、经济衰退的反噬。
某种程度上说,特朗普的确已经在百天之内重塑了全球秩序。地球上的每一个方位,几乎天天都有他的头版新闻和各色照片,他无疑创下了政治人物霸屏的新纪录。而在未来他执政的1360天,还会有多少特朗普风暴袭来,特朗普的大话有哪些靠谱,哪些真能实现,直至成为特朗普执政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