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割席协和“4+4”?一场婚外情引发的看病信任危机

“我不是4+4,我是5+3+3+n,最长的那种!”4月27日,北方一所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刘新,在接通凤凰网电话后,第三句就迫切介绍起自己的学术背景。

晒学历、晒高考成绩、晒发际线……几天时间,“我不是4+4”,已经演变成了医学生乃至医生圈的大型接龙活动。医生和准医生们在各自社交账号上一棒接一棒发帖,先以这句话为标题,接着展开陈述自己的超长求学路径(一般八年医学打底),努力撇清自己与“4+4学制”(4年其他专业+4年医学专业)的关系。这样的队列,像极了狼人杀游戏里,“平民”角色在辩驳环节中极力澄清自己不是“狼人”的情形。

这场针对医生培养体系的信任危机,是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肖飞屡次婚内出轨被妻子举报而引发的。举报信曝光后,相关话题迅速占据各大社交媒体热搜前三,网友贴出医院工作群聊天记录,医生在群里发牢骚:找我八卦这个事的越来越多,还有人挂号跑来问。

原本这只是一场平平无奇的婚外恋,但吃瓜网友们对肖飞出轨对象之一、规培医生董某的刨根问底,把事件推向了更深远的舆论场。

董某是经济学本科学历,毕业后进入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基于多元化的本科背景,只要再上4年医学专业就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于是,她在医学领域只花了5年(4年求学+1年规培),顺利入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师……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的本科学历、她正文部分仅26页的博士论文、她被压缩到1年的规培时间,成为被网友质疑的重灾区,还有人开始深扒董某的家庭成员,猜测她之所以能“速成博士”并且拿到顶尖医院工作offer,与其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信息量越来越大,一系列质疑均触及医学生教育公平、学术不端,原本只是吃瓜的医生和医学生接连“破防”:“她用5年做上医生,那我的14年算什么?”

舆论之火的矛头很快指向了协和医学院4+4学制。有人摘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2024年10月一场颁奖典礼上的发言,这段话被自媒体重新划出高亮,称其“仗义执言”,曾经“怒怼协和医学院‘乌烟瘴气’……有任人唯亲的问题”。4月30日,当凤凰网联系上饶毅时,他表示自己从未说过协和医学院“乌烟瘴气”,而且4+4医学院教育模式特别适合协和医学院,也可以在中国部分医学院推广。他还表示,“4+4”与舞弊、违规没有必然联系,但录取、培养过程如果有违规,那应该批评、纠正。

4+4学制是公平的吗?究竟接受怎样的教育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是否有更多特权寻租的问题隐藏在这一连串事件中?还有太多问题值得深究。

4月30日晚,考研辅导大V张雪峰在直播间里大呼“学医的天亮了”,他认为,这“相当于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是个好事”,如果事件有调查结果,那么其积极意义在于“一定会让医学读博更加公平”。

从4月27日董某的学历问题曝出后,与“4+4”割席的接龙活动愈演愈烈。

仅在小红书一个平台,#我不是4+4话题下已经有超过3571万篇笔记,#我不是4+4 是5+3+3话题下已经有超过1万篇笔记。为了证明自己是传统考学而来,有网友评论说“我闺蜜的先生是骨科大夫,他说他已经把本硕博所有阶段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都复印出来了,连高考成绩都标上了”。

几乎每个“我不是4+4”标题下,都记录着普通人成为医生要走的路,又长又苦。

4月30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专业、主任医师张晓东在微博上发帖宣布“我们医院没有4+4”,她引用一位烧伤科医生的话说,“我们烧伤科的活儿又脏又累……全科都是泥腿子出身,靠寒窗苦读走到今天的,患者可以放心来诊”。

“寒门贵子”重新成为医学界一块金字招牌。有位年轻的陕西医生在社交媒体上请求网友帮他把个人照片“P成患者信任的样子”,高赞回复中,有网友在他的正面免冠照上除了P上“非4+4”“医学本硕博 学信网可查”,还特地加了几个大字:祖上三代贫农。

和董某师从同一导师邱贵兴院士的协和医院骨科医生于凌佳也参加了自证接龙活动,于5月1日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不是4+4”的帖子,异常详细地展示了自己从2002到2018年作为“平民医生”的求学之路: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iPS細胞研究所访问学者……在帖子的最后他写道,“现在每天看诊手术,挤出时间用心做科普,不过没人看”。

毕业于协和的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周磊则在社交媒体上一改硬科普风格,发了一条抒情篇的自述:

他经历临床医学本科5年、硕士3年,又参加了全国统考才考进协和医学院读博,一进校园导师就对他说,“临床型博士的3年,你要把别人10年的苦压缩成梯子”,那时周磊称自己还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在门诊、手术室、实验室的三重奏里,把每个24小时折叠成48小时使用”。

“在协和的1000多个日夜,我见过无数次凌晨3点的协和急诊室,白天出门诊上手术查房写病历,晚上在宿舍熬夜写论文改标书做幻灯片,足跟的疼痛不时提醒我今天的步数又超过2万步了。看看我每年后移3厘米的发际线,就知道博士有多费头发了吧。”

即便成功苦读到博士毕业,按规定,成为一名医生还要参加3年规范化培训(即“规培”)。规培素有“魔鬼训练”之称,“钱少事多活苦”以及“巨量文书工作”逼得这些自称为“科室牛马”的规培生喘不过气来,2024年初,连续4起规培生自杀事件曾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熬过了规培,取得了所有资格证,顺利当上医生,这也才是真正献祭的开始。北大临床医学本硕毕业的@蔡蔡老师不菜 在社交账号视频里说,自己虽然只做过10年医生,但从医时经历过SARS。那时她在家生孩子,赶上疫情,“医生就像黄继光堵枪眼那样在保护所有的人……”说到动容处她有点哭了,“我的同事们一批一批地倒下”,“很多同事因为患病或者被病人传染,用了大量的激素,股骨头坏死——那些人当时也就20多岁,现在也就50多岁,已经不会有人记住他们了”。

“我好恨这两个人(指肖飞和董某)啊……特别不希望大家对医生失去信心……我始终相信至少95%以上的医生都是好的,我是一定相信这一点。”她说道。

“用4年追上我5+3+3年,真的狠狠被刺痛了。”网友@杏仁奶冻写道。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学医的牛马们被前辈告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时,或许还能坚持走下去,但正在北大读临床八年制的医学生邱瑞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读完举报信后,他的已有认知被打破了,“哪怕活在白色巨塔里”“哪怕已经吃过太多瓜”,也依然会因为举报信的内容而感觉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如果董某被扒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他不敢想原来有人可以不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不参加统一考试以其他专业入学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并且还能师从院士,发布薄薄的毕业论文,用四年时间读出博士,还能大大减免规培时间,可以想不轮转就不轮转,还能规培期间被上级袒护,随意挑选科室。

“我肯定不喜欢关系户,因为大家都是一步步走到那个时候,通过了很多考试才到那一步的。但是人都有私心,合理范围内运用一下,不打破固有平衡其实影响不大,大家都这么认为。”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刘琳告诉凤凰网,真要用关系达成那么多事,对认真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就拿考试做例子,她如果是找老师要资料求个及格,那没问题,那要是看完资料之后和我做一张卷子,把我的奖学金给挤没了,那我得恨死她。”

不少网友想起另一个“真惨”的案例:2017年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陈如月,她曾尝试申请协和医学院“4+4”,结果因“竞争激烈”未被录取,她因太想从医,又于2023年回到高中复读一年参加2024年高考,最终在24岁时考入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八年制本硕博连读。而据协和医学院官方网站上一篇王辰院士的专访,“4+4”项目成立初衷,原本是为了“让爱医者从医,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医师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医学水平的高超性”。

“如果协和4+4招募的是真心喜爱医学的优秀学子,那么北大的陈如月又算什么?”网友在当年的新闻报道后留言。

基于医学生间的悬殊,网友搬出了“天龙人”这个概念形容董某——“天龙人”是日本漫画《海贼王》里拥有权力的特权阶级,漫画主人公路飞单纯善良,曾经因正义胖揍“天龙人”而得到粉丝喜爱——读完吃瓜举报信以后,不少医学“牛马”在评论区发出感慨:“牛马和天龙人就是折叠世界。”

人们开始用段子消解不满:“病人:我是托关系进来的。医生:巧了,我也是。”还有网友调侃以后园艺专业可以报考4+4博士速通班,毕业以后专门负责救治“植物人”。

破防一刻,医学生依然是谨慎和沉默的。凤凰网两天内联系了超过60位医生和医学生,但真正愿意在现实中对此事正式发表评论的人寥寥,多数回复都以“不方便”“害怕被认出来”,以及“还没有毕业工作,怕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为理由拒绝谈论。当然还有人压根不知道整个事件——比如南方某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林李,联系上他时,他告诉凤凰网自己刚连续值班20小时,压根没有刷手机的时间。截至发稿,社交媒体上已经有很多破防帖“无法显示”。

在沉默当中,两位医护人员意外走红:一是举报信里公开拒绝肖飞“违规延长董某在胸外科的规培时间”的中日友好医院脊柱科教学秘书麻昊宁,另一位是2024年7月在工作群里怒斥肖飞扔下已经麻醉过的病人40分钟的护士王访。

摇滚乐迷认出麻昊宁就是那个下班以后化身为盘尼西林乐队键盘手,因为“仗义执言”,他的个人社交账号3天涨粉4.6万。凤凰网试图联系他,他也没做出任何回复。但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位沉默的博主正在自己帖子下给“不畏强权,吾辈楷模”“主持正义的麻医生,敢于和特权抗争的麻医生”等评论悄悄点赞。

而在护士王访的相关评论里,不少网友评论她“超勇”“特别飒”,敢于在那样的环境里站出来发声,从她身上看到了“普通女打工人的光辉”——但到了5月2日,这些网帖都消失不见了。

在集体感性破防之外,对于董某学术含金量的理性追溯也在持续。

董某的论文被网友指疑点重重:比如作为一篇博士论文,引用文献只有30个;除去开篇和结尾的模块化部分,真正研究的正文部分只有26页(而网友说博士论文至少会像一本书那么厚)。

网友@五云寨主称自己为Yingying Zhu,是前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计算机系助理教授,现已回国加入中科院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交叉医学图像——正好是董某的论文方向。她专门录制视频一页一页分析董某的博士毕业论文:“只做一个检测对一个博士来说确实是有点弱”,“目录前两部分是中文,后面这个部分变成了英文。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有一种可能性是不是为了不要查重”,“很明显她的论文里没有做任何的配准”……

她的感受是:“说实话,如果是计算机的学生基本上大二的水平就差不多了。”

网友们的最新进展是——据新闻晨报5月1日报道,董某2023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2022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

“毕业论文要是换我发不知道得延毕多久,轻轻松松拿到我再熬三年夜也估计拿不到的offer。”邱瑞看过两篇论文的对比,他向我转来第一位指出董论文恐涉造假的网友分析帖子,其中内容和新闻晨报的报道相似——董某并没有在论文里标明上述北京科技大学发明专利的引用,还特别在论文中的独创性说明写道: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凤凰网联系到身在德国工作的科研人员王家乐,他目前担任某期刊(曾经在中科院分区一区期刊,现在滑落至二区期刊)审稿人。他仔细看过董的论文,认为“水平比较低”,并提出疑问:既然是弯道超车的“4+4学制”,为什么不像其他医学博士论文一样送外审盲评。

此外他对董袭莹论文的研究方向也继续展开了疑问:“据传一开始是内科,博士生导师是骨科,论文研究方向是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骨转移,主导的肺段切除术属于胸外科执业范围,毕业以后入职泌尿外科,执业医师证和规培证以及主治医师证都会写明执业范围,她的研究方向和执业范围究竟如何?我想比起论文的专业水平,这几个问题更值得公众关注。”

王家乐称2025年初审核过一篇同样来自于协和医学院4+4项目的作者的论文,“说实话写得非常烂,缺少很多关键的部分,我给出了详细的理由并给了拒稿”,但由于另外两位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是“大修”,最终论文返回作者重新修改。

第二次审核送回来时,还是很让他失望。他发现一审认为论文缺少的关键部分这次作者“全部在论文的‘结果’部分加上了,多了这么多结果,论文的‘方法’部分却一个字没加”,“这几个东西加上以后显得她的数据可信度令人怀疑,我给出了理由再次建议拒稿”,但另外两名审稿人却表现出“能审到这样的稿子是我们的荣幸”这样的态度,这让他觉得十分困惑,“就当我想点开论文再回顾一下时,这篇论文已经不可见”。

4月29日,知网下架了董某的论文。@五云寨主后来分析,“一般来说知网的论文是不能下架的,下架的话需要走很复杂的流程,比如说学术不端,但是它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

网友们并不理会学术圈的水深水浅,而是自顾自进一步对这波“4+4”带出的学术不公平现象开启扫射模式,更多疑似涉及不公平录取的名单材料露出,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毕业生名单变成了“人肉重灾区”——其中网传韩某在抖音发帖称23岁博士毕业,近日忙着删除社交账号的视频;咸某博士论文正文26页且目录中把“细胞增殖”写成了“细胞增值”;金某博士论文正文仅13页,本科曾就读于北大地质系,现已成为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4级临床医学博士后;盛某凭借艺术生身份减分考入名校,通过4+4项目变成医生。

据极目新闻报道,4月30日,协和4+4招生网已无法打开,往年录取生名单无法查询。

“4+4”俨然成了一个文字黑词,关于“4+4”学制究竟是好是坏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4+4是在打脸此前苦读的普通医学生,有人认为初心是好的,但落地时变形了。还有人又重新将话题引向了规培制度,质问仅能触碰到文书工作的规培轮转是否一定需要3年时间。

被网友扒出2024年10月在某科学颁奖典礼上炮击协和医学院“任人唯亲”的饶毅教授重新进入事件讨论的焦点之一。刚刚在2025年3月卸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的饶毅于4月30日回应凤凰网,以下是回应全文:

需要区分个人行为与教育体系。4+4是培养体制,与舞弊、违规无必然联系。而是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严格任人唯贤。

我从未说过协和医学院“乌烟瘴气”。我认为协和以前非常好,近四十年有退步,一方面是协和之外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文化问题。另外,北大清华、科学院的进步也使协和从几十年前的遥遥领先变成相对的“少慢差费”,特别是从我了解的科学角度。

4+4的医学院教育模式,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对于协和医学院特别合适,也可以在中国部分医学院推广。

协和本来就有4+4,按美国模式。早期是燕京大学生物系4年,经过摩尔根的学生Alice Boring考核后才能继续协和医学院的医学部分(注: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其研究生Alice Boring于1923年至1950年任教燕京大学,不仅影响中国的生物学,且影响协和医学院通过燕京生物系入学的医学生)。二十几年前,是北大生物系加协和。十几年前,是清华生物系加协和。

最近几年,协和医学院在新任院长的发起下,把开放前面4年调整为可以不用固定一所学校,也不固定生物系。这种做法不仅完全正确,而且更加适合新时代。

完全正确是指本来协和学习的美国模式就不固定前面4年的学校和专业。适应新形式是指现在交叉学科背景越来越重要,例如,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当然可以有助于新时代的医学。

协和医学院本来就是8年毕业后需要在协和医院(或其衍生物)进行进一步临床培训,之后才完成医学培养。协和这一套体系是自洽而完备的。

其他医学院,如果认为自己也要用这套体系,当然也应该相应在临床阶段建立匹配的机制。

录取、培养过程如果有违规,那应该批评、纠正。但问题不在于4+4体系本身。当然执行需要秉公办事、任人唯贤。

我们多年批评的科研经费体系,也因为需要加强秉公办事、任人唯贤。这是普遍需要改进。要不然对不起我们的时代、也不利于长期应对国际压力。

我以前批评过协和医学院的近亲繁殖,是以前三四十年间形成的,而非最近几年。2000年后,很多大学和科学院获得经费支持、而且逐渐越来越多。而协和没有同步获得,协和经费是近年解决的。协和招聘困难,就提拔了很多内部的,也就是老师的学生、学生的学生。

协和长期还有空间紧缺。等经费和空间解决后,近亲繁殖就成为发展的巨大阻碍,而且文化就比较差了。

北大清华获得资助后,不停留在经费本身,积极改革、锐意进取,摒弃近亲繁殖就首当其冲,需要长期坚持任人唯贤。这一文化,协和恐怕远落于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在历史上不仅医学不如协和,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也远远落后于协和。但现在完全反过来。

5月1日,饶毅再次在自己的公众号“饶毅科学”上发布长文澄清自己的态度,其中明确提到,“舆论对具体几位医生和新毕业生的批评,有道理。应该理性批评,有理有据,不宜肆意扩大”;而“协和医学院本来就是8年毕业后需要在协和医院(或其衍生物)进行进一步临床培训,之后才完成医学培养。协和这一套体系是自洽而完备的。”

更多医生基于饶毅回应,发表对于4+4学制的看法。刘新认为,既然要学美国简历4+4制度,就要把一整套体系学回来,例如将MD和PhD两种博士做明确区分(MD是临床实践导向的职业学位,而PhD是学术研究导向的学术学位),因为在美国取得MD博士学位只是医生从业的最低要求,而取得PhD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科研成果上。

据财新报道,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卢永平、潘廷芳曾在2025年4月发表一篇记录了4+4学制培养结果反馈的研究《“4+4”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其中明确“4+4”试点班学生存在临床技能和科研短板。

事实上,4+4学制究竟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在协和医学院内部早有争论。

2019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在柳叶刀上发文提出五年制和八年制的培养模式各有局限,认为4+4有三个优势:首先是学生本科学术背景的多样性,这是实现医学多学科方法的重要因素;二是招收对医学充满热情并致力于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学毕业生;三是形成一个高效的系统,从全球顶尖机构中选拔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申请者。

2020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在柳叶刀上发文称应谨慎对待4+4,该模式可能降低教育质量。杜斌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顶尖医学人才,而应是培养合格的医生。考虑到中国医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他认为4+4模式不太可能招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unlikely to recruit excellent college graduates)。

为什么一个奔着成为世界顶尖的新兴医疗科研试点培训机制,疑似变成“天龙人俱乐部”?怎样才能确保学子们获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还医学一方净土?凤凰网就相关问题联系了协和医学院的校长邮箱和招生办,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这场4+4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并把舆论之火引向了董某的父母。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以匿名小号的身份出现,贡献出疑点,怀疑董某父亲担任高管的工作单位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冶”)与董某工作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简称“东肿”)有利益往来。

2019年,中冶中标建设河北廊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项目,这个项目原本为公立三甲医院,工程规模超过94.6亿元。但到了2020年11月,河北省卫健委正式批复同意该项目建设时,医院级别类别变成了三级专科医院,经营性质变成了民营。

澎湃新闻在报道中追问:“作为组建方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冶吉信都是国有企业,其国有出资如何办成民非企业?河北医院成立之初按民非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现在注销了,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目前已投入的几十亿元资产将如何处置?是否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当时的追问没有得到相关方的任何回应。消息人士告诉凤凰网,直到东肿院长赫捷2023年8月被举报,这家曾经被注销的民营医院又重新变成了公立医院,并且营业至今,有关医院建设具体过程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网友进一步提出质疑,董某拿到东肿的工作offer是否与这桩旧事有关,其父是否因为河北廊坊医院建设而为女谋得工作?

4月30日,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已注意到网上相关讨论,正在核实。

一方面,网友扒得越来越深,另一边董某的家庭背景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如“董某某是301医院董宝玮教授的孙女”,“董某的外公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米耀荣教授”,还有一个版本称其外公为中国科学院的冰川绘图专家米德生——为此,小红书网友@猫小寞 发文表示“我姥爷米德生和董某无关”,她对于谣言感到震惊和愤怒,“我姥爷人都走了三年了还要遭到如此侮辱和抹黑,这是多么令人难过和悲伤的事情啊!”

5月1日,新浪微博发布通告称,经核实,已将董某不实的身份信息予以清除,并将严厉打击这些蹭炒热点、编造故事博取流量以及无故毁人声誉的行为。

而对更多医疗圈外的普通人而言,他们的焦虑化为了“怎样找到会看病的大夫?”“看病难,普通人看病如何避免4+4”这些现实问题。一位叫@瓶盖儿 的网友写道:“在此之前我对医生都带着原始的信任和尊敬……(可发现4+4以后,)看病就像买彩票……”人们的结论是:以后看病,最好先对医生做个“背调”。

5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告称,已成立调查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联合有关方面对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认真调查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文中刘新、刘琳、邱瑞、王家乐、林李为化名

作者 燕青 乔雨萌 余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