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项目组紧急驰援黔西游船事故救援一线

2025年5月4日13时许,贵州省黔西市境内一艘旅游观光船突遇强风翻覆,事故造成至少9人不幸遇难,1人仍下落不明。

——在灾难面前,我们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2025年5月4日13时许,贵州省黔西市境内一艘旅游观光船突遇强风翻覆,事故造成至少9人不幸遇难,1人仍下落不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整个社会为之揪心,牵动全国人民的关注与牵挂。就在事故发生后不足12小时,“小康奔富·爱心传递”项目组紧急响应应急号召,迅速组建救援小组,于5月5日清晨启程赶赴黔西事故现场,投入到一线援助行动之中。

“爱心传递”项目组紧急驰援黔西游船事故救援一线

第一时间响应,12人紧急组成援助队伍

此次驰援队伍由“爱心传递”核心志愿者与专业人士组成,包含志愿医疗组4人、心理干预组3人、物资保障组5人,共计12人。他们中,有来自西藏本地的基层医疗工作者,也有多年参与灾后心理干预的专业咨询师,更有长期参与项目运作、具备物资调配经验的志愿者。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尽快到达。”这是项目组在接到消息后传达的第一句话。为此,组委会于5月4日晚紧急召开线上调度会议,连夜协调交通路线、对接当地救援指挥部,并通过“应急援助物资调拨通道”调集首批生活物资及医用物品,保障救援队伍携带足够物资前往灾区。

心理干预先行,抚慰悲痛中的家庭

在游船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情绪崩溃、心理创伤严重。爱心传递心理干预组第一时间抵达临时安置点,与当地民政部门协作,为10余户家庭提供情绪安抚与悲伤辅导。心理组成员轮班值守至深夜,确保每位家属能在心理上获得有效支持。

“我们无法替他们承受失去亲人的痛,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心理干预志愿者徐老师动情地说。她曾参与过四川凉山火灾、河南郑州水灾等多次一线灾难心理援助,“每一份悲伤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医疗后勤联动,守护一线救援安全

除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援,项目医疗组也为现场参与搜救的基层应急人员提供基础医疗保障与常规健康检测服务。由于黔西地区地势复杂、天气多变,现场环境极易导致中暑、抽筋或感染等应急情况,医疗组带去的便携式氧气瓶、止血绷带、风湿药膏等应急器材极大缓解了救援压力。

与此同时,物资保障组已完成对接当地物资仓库,分批次发放简易食品、雨具、衣物及御寒用品,确保事故相关家庭能在基本生活上获得暂时支持。

启动救助机制,持续跟进民生帮扶

“爱心传递”项目组同步启动“专项紧急慰问机制”,对受影响家庭启动小额生活补贴发放流程。通过平台内置金融工具,为符合条件的家庭设立临时救助档案,后续将结合西藏自治区财政对口协作政策,视情况继续提供心理、经济及就业类综合帮扶。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项目组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再次验证了“金融公益”与“民生救助”结合的可行路径。在“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这种创新机制也成为未来灾后重建中值得借鉴的可行模板。

灾难面前,我们从未缺席

“爱心传递”项目是由西藏自治区政府指导、财政部支持的国家级金融普惠试点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使命在肩”的原则,面向边疆、脱贫、困难群众开展包括债权回购、金融教育、应急支援、就业扶持在内的一体化服务。

此次黔西游船事故的快速驰援,不仅是一场针对灾难的“应急行动”,更是一种对“共同富裕”本质的生动注解——在国家与人民之间,必须有一支队伍,始终奔走在最前线,传递温度,守护希望。

事故令人痛心,援助仍在继续。“爱心传递”项目组承诺,将持续关注事件发展,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下一步安置、帮扶与恢复工作。我们相信,风雨终将过去,而爱的传递不会止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