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黄循财来到街头感谢选民。
文丨胡毓堃
编辑丨漆菲
任职近一年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通过首场大考。
当地时间5月3日,新加坡举行第14届国会选举,老牌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比上次大选表现更佳,黄循财收获“明确而强有力的执政授权”,新国会唯一反对党工人党同样巩固了基本盘。史上候选人最多、竞争最激烈的选举,继续冲击该国“一党优势制”的传统政治格局。
与最近举行大选的其他国家一样,新加坡大选的主要议题同样是民生,特别是生活成本高企的问题,特朗普关税、中美关系等外部变数亦构成竞选主轴,选前甚至出现“境外干预”的插曲。面对变局和挑战,人民行动党主打强有力政府的必要性,反对党则强调多元议会、有效问责的意义。两种理念的碰撞体现出该国民众的复杂心态,也塑造了选举结果和未来政坛走向。
◆5月3日,新加坡选民在投票现场。
随着大选落幕,黄循财时代真正开始。恰逢独立建国60周年之际,新加坡也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李光耀烙印逐渐退去的背后,是稳中渐变的社会与国情;高度依赖的全球“腹地”,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大国博弈、全球动荡,如何维系来之不易的平衡外交,延续“新加坡模式”的成功,无疑是新一届政府的挑战。
◆新加坡2025大选投票结果。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黄循财展现“不确定中的稳定性”
在5月4日早上的电视讲话中,黄循财感谢选民,并表示选举结果“将使新加坡在面对这个动荡的世界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许多人密切关注这次选举,无论是国际媒体、投资者还是外国政府,他们都会注意今晚的结果。”他坦言,“这是一个对政府的明确信号,代表信任、稳定和信心。新加坡人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展望我们的未来。”
◆5月4日,人民行动党召开选后记者会,从左至右分别是副总理颜金勇、总理黄循财、教育部长陈振声。
从结果来看,执政党获得毋庸置疑的大胜:全国得票率达到65.57%,比五年前高出4.34%;赢下全国33个选区(15个单选区+18个集选区)中的30个,拿下97个民选议席中的87席;在17个选区的得票率有所提升,26个选区以至少超过10%的优势获胜,1个选区不战而胜……
此前三次选举中,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两度创下历史新低,最大反对党工人党则逐步扩大在国会的势力。本次大选结果显示,人民行动党重拾昔日实力。
反观工人党,这一次将全国得票率提升至近15%,且以更大优势守住了阿裕尼、盛港两个集选区和后港单选区,巩固了“地铁东北线东北部全线飘蓝(该党标志色)”的基本盘,并派遣主力高调出击东部的榜鹅、东海岸、淡滨尼集选区,从而保住其在国会的10个议席。
◆工人党的大选造势现场。
此消彼长之下,上届大选异军突起的新加坡前进党成为最大失意者,因为得票率显著退步而失去原有的两个非选区议员(NCMP)席位,从而告别新一届国会。
上届大选结束后,新加坡《海峡时报》时任编辑沃伦·费尔南德斯得出的结论是:“多数选民似乎想二者兼得——人民行动党掌权,但国会仍有一个强大的反对党予以制衡。”五年过去,新加坡民众传递了同样的信息,“变与不变并存”成为大选的一大特征。
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人民行动党不再由熟悉的李显龙带队,这是2001年大选以来的头一遭。去年5月和12月分别接任总理和人民行动党秘书长后,黄循财第一次带领执政党接受检验,这也是新加坡民众对第四代(4G)领导团队的信任投票。
黄循财最终通过检验,成为第一位在首次选举中成功提高人民行动党得票率的总理。以往的总理在首次选举中通常会面临得票率下降的情况,分析人士称之为“新总理效应”,反映选民对新领导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黄循财展示出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冠疫情工作小组的表现取得人们信任。他是掌舵者……并且展现了在未来全球金融不确定中的稳定性。”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讲师陈天恩(Rebecca Tan)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说道。
相比于前三任总理,黄循财的首场大考难度无疑更大,这从相关数字可见一斑:共有211名候选人(其中46%来自人民行动党)竞逐97个民选议席,参选人数达到历史新高;11个政党参选,追平上届大选纪录,此外还有两名独立候选人;5个选区超过两党竞争,淡滨尼集选区更是出现“四角战”,都是史无前例的场景。
◆4月28日,黄循财与执政党团队参加造势大会。
在竞争人数创新高的情况下,“无战事”的马林百列——布莱德岭集选区成为唯一例外。由于工人党在提名日最后时刻意外弃选,人民行动党的5名候选人不战而胜,所以事实上竞选的国会议席只有92个。上一次执政党提前锁定议席还是2011年,受益者包括人生最后一次参选议员的李光耀。
外界认为,工人党这么做是出于稳妥起见,不想分散资源,但突然放弃自己保持活跃的选区,又没有提前协调其他反对党参选,招致外界批评。从结果来看,工人党固然守土成功,但对其他选区的“进攻”终究雷声大、雨点小,没能转化为更多议席。
选区重新划分、竞争日趋激烈的变化背后,是新加坡大选不变的议题。尽管核心通胀率降至四年来最低——0.5%,但生活成本高企早就成为普通人的负担,新加坡也连续两年被瑞士宝盛集团评为“全球最昂贵城市”。
今年4月的民调显示,该国民众对政府26项施政的满意度达到最低点,尤其在生活成本(52%)、高达9%的商品和服务税(55%)、不平等(57%)、车价(58%)、住房负担(59%)等方面。
为此,人民行动党在选前最后时刻调整布局,让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从长期耕耘的蔡厝港集选区转而“空降”至风险更高的榜鹅,对阵工人党王牌新人贺沛星,意在吸引更多选民。
◆人民行动党此次大选推出的部分新面孔。
工人党则猛打民生议题,直击执政党“软肋”。该党秘书长毕丹星(Pritam Singh)选前承认人民行动党将继续执政,且自己提名的26个候选人还不到国会议席的三分之一,但他直言,“只有议会更多元、反对党更壮大,才能更有效地问责政府,让执政党更多倾听选民诉求。”
◆国会反对党领袖、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
此次选举期间,还一度传出“外部干预”事件。4月下旬,两名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党成员和一位曾被新加坡政府拘留的前公民在脸书发文,挑动马来族和伊斯兰教议题,公开支持特定候选人,遭到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反对,相关帖文最终被屏蔽。几天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发文,意有所指地称“马来族将新加坡让给了中国移民”。邻国以“身份政治”搅局大选,可谓一种警觉信号。
独立60周年,新加坡来到十字路口
2025年对新加坡来说意义非凡,既迎来独立60周年,也是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十周年。吴作栋、李显龙执政时,由于李光耀深度参与和指导,国家仍处于广义上的“李光耀时代”。如今的黄循财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建国之后的总理,他所领导的新加坡亦来到“后李光耀时代”的十字路口。
执政团队的更新换代是最明显的体现。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副总理王瑞杰不再参选、从政坛隐退,可谓此次大选最重磅的人员变化。前者是辅佐过三位总理的“三朝元老”,在国防与安全事务中经验丰富;后者经李光耀发现并点名认可,一度被视为李显龙的接班人,2021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请辞4G团队领导职务后,才让黄循财在次年接棒。
◆2024年11月,黄循财与李显龙在执政党党代会上握手。
在人民行动党提名的97名候选人中,新面孔占了三分之一(32人),20名现任议员放弃连任,“换血”力度前所未有。进入国会的24名新人来自政府、商界、学界、国防、医疗、法律、社会团体等多元行业,“85后”占据半壁江山。黄循财已经表态,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只是后座议员”,而是本届政府团队的补充力量和下一代领导团队的核心。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高级研究员许林珠认为:“因为选民的高要求,政策空间越发复杂,因此年轻一代领导人最好有更多时间练就政治参与的技能和决策能力。”同机构的另一位研究员张家绮发现,执政党此次选择了更多来自社会团体的新人,看起来“是超越公务员、法律、企业家等传统行业(选拔人才)的努力”。
上述举动无疑给李光耀提出的“技术官僚”“精英治国”等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将一流人才引入政府是人民行动党一以贯之的目标,但李显龙和黄循财都意识到传统的精英、严肃、高高在上、导师型形象不再为选民所喜爱,尤当“00后”和“Z世代”已经高达117万人、占到全体选民的近45%。
◆人民行动党赢下选举后,国务资政李显龙与支持者自拍合影。
执政者纵然能够尽力说服更有质疑心的年轻一代选民,然而时代和世界剧变的冲击未必是新加坡这种体量的国家所能抵御的。从李光耀开始,历届政府都在强调新加坡的“脆弱性”,特别是作为城市国家对世界的高度依赖。正如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书所说:“(我们)不得不将一个小岛变成没有腹地的国家……所以我们只能孤注一掷,世界的全球化帮了我们。我们把世界变成我们的腹地。”
新加坡的经济起飞显然是外贸驱动、融入全球化的成果——直至2023年,贸易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仍高达311.24%。一旦世界这个“腹地”出现动荡,势必会给该国带来致命打击。
4月初,面对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全球关税战,黄循财在声明中直指残酷现实:“可预测、基于规则的秩序正在消退。新时代将更动荡,出现更频繁、不可预测的冲击。”
他认为,美国加征关税只是全球加征更多关税的开始,并将其类比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及其引发的全球贸易战和经济大萧条。相比95年前,如今贸易在全球经济占比要高得多,供应链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足以对新加坡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于2024年新加坡对美国拥有2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特朗普只对新加坡加征最低档的10%基准关税。但考虑到美新自贸协定已经生效21年,10%的关税破坏力依然明显,将直接影响到新加坡约55%的对美出口(如制药产品和芯片)。跳出双边贸易的范畴,新加坡更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杀伤力。
4月14日,新加坡贸工部将该国2025年的GDP增幅预期调低至0%至2%,远低于今年第一季度路透社预测的4.3%。新加坡能成为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生存根基在于以经济全球化和秩序稳定为要素的世界形势。如若二者不复存在,新加坡不可避免会遭遇经济滑坡。
◆许多新加坡人担心生活成本上涨。
新加坡建国仅60年,享受经济繁荣红利的时间更短。假如世界这个“腹地”不再是“解药”,而成为“毒药”,无法复制历史经验的新加坡人如何再次度过风暴,就不只是老牌执政党要面对的难题了。
通过多边框架,平衡与中美的关系
新加坡大选结果出炉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向黄循财和人民行动党表示祝贺。他发声明表示:“近60年来美国和新加坡共享强大且持续的伙伴关系,都致力于安全、自由、繁荣的印太地区。我们期待继续和新的民选政府及黄循财总理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双边防务和安全关系。”
◆5月3日晚,人民行动党的支持者庆祝胜选。
不久前,颜金勇刚刚代表新加坡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通话,后者称美方打算就部分关键出口产品探索“创造性解决方案”。不过鲁比奥的声明清楚表明,美国处理对新关系的立足点远超经贸层面,而是立足地缘战略,着眼于后者所处的亚太地区。
面对无法改变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从李光耀时期便密切关注中美关系,并以高度实用主义的方针处理与两个大国的关系。李光耀长期主张“必须保持中美日三方的平衡”才能维持东亚的稳定;2009年在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演讲时,他认为美国只有保持“太平洋地区超级强国”的地位、与亚太地区持续接触,才能保护其核心利益和在世界的角色不被削弱。
《李光耀观天下》一书早在12年前就大胆预言,称中美两国“争夺亚太地区主导权的竞争已经开始”,并将“延续到21世纪中后叶”。对此,历届执政者都小心翼翼、避免在大国之间“选边站”。去年接任总理后,欠缺外交经验的黄循财提出了本国利益优先的外交政策,总体目标仍是与中美两国保持建设性关系,从而维护本国利益。
◆李光耀生前最后著作《李光耀观天下》,首次出版于2013年。
对新加坡而言,随着中美博弈加剧,不仅意味着狭义的平衡外交难度加剧,连带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例如经济层面,新加坡是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黄循财政府正在斥巨资巩固新加坡在全球芯片领域的中心地位,但随着美国对中国采取芯片出口限制与关税威胁,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新加坡的芯片进出口将面临愈发严格的国际审查,其仰仗的贸易环境也将恶化。为了推进产业升级,新加坡一向善于在实现创新、维持大国贸易、遵守国际规则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但未来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而在外交层面,黄循财今年4月阐述其未来的三大外交政策方向时,首先提到当前环境下的一大风险,即大国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接触决定事务,于是绕开多边机制和框架,导致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被边缘化。由此最坏的场景,就是本国命运很大程度上不再由自己掌控。
为此,黄循财表示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区域的团结与融合,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伙伴网络作为应对方向,即以多边外交为抓手,平衡大国博弈的最坏结果。他的具体措施包括在外交部设立全新的“发展伙伴关系单位(Development Partnership Unit)”,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增设外交使团。
三大方向中,黄循财将东盟视为核心,把强化多边贸易体系作为去风险的保障,同时积极参与具体的全球性议题。“新加坡会继续聚焦我们所处的东南亚,同时为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太平洋和加勒比的伙伴拨出更多资源,并且扩展数码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工作。”他如此强调。
通过多边框架平衡与中美的双边关系,这是黄循财为老问题找到的新办法。在他看来,新加坡并非无能为力,而要利用更多的资源、更强的能力、更广泛的国际联系灵活应变,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选民的充分授权后,他可以放手贯彻自己的设想。“新加坡模式”能否在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维持效果,所有人都在观望。(作者系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