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第一车企位置的上汽,如何追赶?

4月29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04.SH,下称上汽)几乎同时公布了2024年财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

2024年上汽营业总收入6275.9亿元,同比下降约1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7亿元,较上年的141.06亿元下降88.2%,盈利大幅缩水。

财报中解释,一方面2024年整车销量减少,加之受价格战影响,导致收入和毛利下降;另一方面,受合营企业上汽通用资产贬值影响,导致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

2024年,上汽实现整车批售401.3万辆,终端零售463.9万辆,较上一年的502.1万辆整车销售量而言下滑明显。

尽管2024年业绩承压,在进入2025年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已有回暖迹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团销售整车94.5万辆,同比增长13.3%。

利润下滑近九成

2024年,受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合资品牌整体影响力下降等多重影响,上汽集团经营压力显著上升。

一方面,国内车市的“内卷”趋势进一步加剧。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累计降价幅度接近8%,尽管较2023年超过10%的降幅有所收窄,但持续的价格战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4.3%,已不足十年前的一半,整车制造商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普遍面临盈利能力大幅缩水的挑战。

且随着“内卷”程度的深化,行业竞争从“卷价格”向“卷配置”延伸,车企盈利能力正面临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上汽的盈利能力遭遇重创。财报显示,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8.2%,创下近年来最大单年跌幅。

另一方面,尽管汽车行业产销总量再创新高,但国内市场的消费恢复仍显滞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汽车产销分别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然而,国内市场销量同比仅增长1.6%,距离2017年高点仍有约241万辆的缺口,国内汽车市场的整体消费需求仍在逐步恢复中,尚未全面回暖。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持续侵蚀传统合资品牌市场份额。

2024年,以比亚迪、吉利、蔚来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据中汽协数据,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1797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占率上升至65.2%,较上年提升9.2个百分点。而合资车企则首次跌破1000万辆大关,销量仅为959.2万辆,市占率降至34.8%。这一格局与2020年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合资品牌占比高达61.6%,而自主品牌仅为38.4%。

中国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增长与合资品牌的持续下滑,挤压上汽乘用车板块的生存空间。叠加上汽通用等合营企业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减少,也进一步拖累了集团整体的盈利表现。2024年,上汽集团整车批售401.3万辆,较2023年减少逾100万辆。

但是,2025年开局已显现出回暖迹象,展现出初步复苏迹象。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94.5万辆,同比增长13.3%,产销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增强。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上汽集团以38.6万辆的单月销量超越比亚迪(37.14万辆),时隔数月重返国内汽车销量冠军。上汽旗下多个品牌,如荣威、飞凡、智己等新能源子品牌在一季度的表现呈现结构性回升,在海外扩张与终端渠道优化方面已初见成效。

整体来看,尽管2024年财务表现承压,但上汽集团已在2025年一季度初步显现出触底回升的迹象,特别是在新能源发展和海外布局方面具备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智能化布局步伐加快

2025年一季度业绩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地。

2024年上汽重组“大乘用车板块”,加速自主品牌转型升级,通过组织整合与业务聚焦,提升运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围绕自主品牌发展方向,上汽设立“大乘用车板块”,推进乘用车业务板块一体化管理,采用平台化、扁平化运作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与产品开发流程,集中力量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品牌矩阵。

在产品端,荣威与飞凡完成品牌融合,并推进渠道整合,陆续推出D5X DMH、iMAX8 DMH等插电混动车型,进一步完善混动产品矩阵;智己汽车上线智慧数字底盘技术,并启动全国城区辅助驾驶NOA,同时推出L6新品与LS6中期改款;五菱方面,星光S车型上市,同时达成第2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巩固其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这些调整推动了自主品牌在技术能力与产品结构方面的持续优化。

整体展现出自主品牌在产品力与技术上的全面提升。作为改革突破的核心力量,大乘用车板块正加速推进品牌整合与产品创新。

2025年一季度,以上汽乘用车为主的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28.4%,达到60.1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63.6%,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主引擎,有力支撑了上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回稳回升。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汽车行业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汽车的产品定义、用户体验也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汽车“科技消费品”的属性更加突出。

在智能化发展方面,上汽同步加快推进步伐,尤其是在合资品牌板块,通过产品迭代与技术引入推动燃油车向智能化升级迈进。2025年上海车展上,上汽旗下合资品牌集体亮相,集中展示智能化与新能源转型的最新成果,涵盖高阶辅助驾驶、电动化和智能网联等核心方向。

其中,上汽奥迪首款量产车亮相并实现技术升级;上汽大众发布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别克推出新能源高端子品牌“至境”并发布新平台,凯迪拉克展示其最强性能纯电车型LYRIQ-V;五菱和宝骏则通过智能辅助驾驶与舒适体验的车型,进一步拓展主流市场。这些举措共同展现了上汽合资品牌在智能化和新能源赛道上的加速转型与市场突破。

此外,上汽还在车展期间官宣与华为合作,共同打造全新高端品牌“SAIC尚界”,并计划搭载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其智能化生态布局。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我们掏出最好的资源躬身入局”。

全球业务拓展

当前,汽车行业进入到“淘汰赛”阶段,国内市场深度“内卷”,价格战日益激烈。国内车企纷纷“出海”以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同时,随着国际竞争国内化,中国车企将更深度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

上汽集团在这一趋势中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强调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利用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先发优势,助力中国智造构建全球版图。

车展现场,上汽集团邀请了来自多国的数十名经销商参加车展,介绍未来几年将17款新车引入海外市场的规划,涉及多种动力形式、多种尺寸,展现深耕海外市场的雄心壮志。

至今,上汽已连续八年汽车出口第一、连续三年海外年销量超100万辆,欧洲发达国家销量占比达25%。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团海外销量达到21.9万辆,占上汽整体销量的23.2%。

此外,2025年上汽MG中东经销商大会在近日举行,来自中东多国的合作伙伴汇聚一堂,就未来战略展开研讨,展现出上汽在中东市场强化合作、稳步推进本地化运营的积极信号。

上汽正通过多元化策略,巩固海外基本盘,拓展新兴市场,在全球市场中持续提升影响力。其在财报中表示,计划到2027年实现海外网点3000家,产品销往超 120 个海外国家及地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