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范代娣与丈夫严建亚是知名美妆行业龙头——巨子生物的创始人,巨子生物被称为“胶原蛋白第一股”。
在西北大学副校长任命宣布的次月,新财富杂志报道称,59岁的范代娣晋升为新一任陕西首富。
公开资料显示,范代娣是我国生物化工专业首位女博士。其与丈夫严建亚亦是知名美妆公司巨子生物的创始人。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股上市,被市场称为“胶原蛋白第一股”。上市未满三年,巨子生物的市值就超770亿元。
毛利率超80%的美妆生意
2025年4月,陕西省政府决定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在此之前,范代娣还就任过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梳理发现,西北大学几乎贯穿范代娣学业、工作及生活。1984年,范代娣考入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这里攻读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1994年,她又取得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系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生物化工专业首位女博士。
博士毕业后,她重回到母校西北大学从事生物医药研发工作,并在2000年,和团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突破性地研发出重组胶原蛋白,即一种类人胶原蛋白。
2001年,范代娣申请了中国第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也是在这年,她和同样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工系的丈夫严建亚一起,在西安创办了巨子生物。
重组胶原蛋白至今是公司主打的“王牌”。该公司官网介绍称,巨子生物是“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公司聚焦功效性护肤品、医疗器械、功能性食品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三大产业方向,拥有167项专利及专利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拥挤的玻尿酸赛道,重组胶原蛋白算是在美妆领域为巨子生物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公司旗下有可复美、可丽金、欣苷、珀希妍VPRO等9大主要品牌,前两者也常见于多个社交帖及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
2022年底,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上市,成为“胶原蛋白第一股”。而从2017年开始,巨子生物就有了多轮融资。其中最为出名的资方就是前淘宝直播带货红人薇娅及其丈夫董海峰。
彼时,薇娅、李佳琦等淘宝头部主播多次在直播间里为巨子生物卖力宣传,“可复美”等旗下品牌也顺利地借助直播电商的流量风口,进入大众消费圈。2021年双十一期间,可复美系列产品在薇娅直播间的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元。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可复美可以称得上是巨子生物最吸金的产品。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收入达到55.39亿元,其中,可复美在该财年的营收达到45.4亿元,占比82%。上一年这一数值比例为79.1%。
而对比2019年,可复美的营收仅2.9亿元。除了直接的消费端,巨子生物还在诸如医美机构、美容院等线下布局。在售价超30元/片的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面膜片的简介中也囊括了医美术后恢复功效。“产经在线”此前注意到,在多个线下美容机构,工作人员也会向消费者交代医美术后修复事项时,提及可复美等产品。
巨子生物曾介绍称,公司实施“医疗机构+大众消费者”的双轨销售策略。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旗下产品共进入约1700家公立医院、约30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将近650个连锁药房品牌。
财报里透露的毛利也足够可观。从2019年往后的5年里,巨子生物的毛利率持续稳定在80%以上,超过同期华熙生物74.07%的毛利率数值。
营销支出远超研发投入
尽管在成分概念上,巨子生物在尽量避免与华熙生物、爱美客等玻尿酸龙头企业相重叠,但在品牌发展路径上,巨子生物与后两者又有相似之处可寻。
以业内反复讨论的“美妆领域营销过重”问题为例,财报显示,2024年,巨子生物的销售及经销支出达20.08亿元,同比增速达72.51%。在小红书输入“可复美”,搜索结果显示与之相关的超3万条帖子,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也常加入可复美的带货。
对于在营销上的“加大投入”,2022年,巨子生物的招股书曾对此有所解释。彼时,其称主要是公司增加了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线上销售及营销活动的支出,以不断扩张线上销售渠道,顺应行业趋势及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使线上营销费用有所增加。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巨子生物研发支出的缩减。2024年,其研发支出仅1.06亿元左右,占总收入比例为1.9%。远不及华熙生物同期4.66亿元的研发支出。
《中国企业报》在黑猫投诉搜索发现,对可复美产品的投诉超过1300条,多条投诉中提及使用该产品后过敏、脸部红肿等情况。
今年4月,可复美还陷入了违禁成分的舆论旋涡。媒体报道称,一名消费者在2023年使用了“可复美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 G型”产品后出现脸部发硬、肿胀的情况,其后,前往多家医院就诊后情况也没有得到缓解。
2024年3月,该消费者将同款产品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报告结果显示产品检出表皮生长因子(EGF)成分,即化妆品的违禁成分。但随后,在4月12日的官方回复中,可复美否认产品里添加了该违禁成分。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在与包括《中国企业报》在内的媒体交流中提到,国货美妆赛道开卷成分,各大头部品牌均在成分研发、护肤功效上发力。“从更长的周期来看,研发跟不上,吃产品老本的企业,可能会因此而掉队。”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说。
作者:邱慧
监制:张剑
编辑: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