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90多万维修保质期仅一年多?媒体四问凤阳鼓楼“瓦片脱落”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5月19日,安徽凤阳鼓楼顶部突发“坍塌”事件引发关注。当晚,官方通报定性为“瓦片部分脱落”,但通报表述与网传视频画面传递的观感存在较为明显差异。这不禁让人想问,通报和网传视频画面哪个更接近现实?更值得追问的是,凤阳鼓楼楼宇维修竣工仅一年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保质期”如此短?5月20日,现代快报记者赶赴凤阳采访,对这起“瓦片脱落”事件展开调查。当天上午,官方再发通报,介绍了修复工程的基本情况,但公众心中多个疑问尚未得到解答。

其一,“坍塌”还是“脱落”?官方通报要有说服力。网传视频可以看出,鼓楼一侧屋顶大面积滑落,由于现场腾起大量灰尘遮蔽了视线,鼓楼主体结构是否受损不得而知。19日晚,安徽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情况通报。相比于视频画面,首次官方通报中“瓦片部分脱落”就显得有点轻描淡写,难以取信公众。若确为结构性坍塌,则需坦诚说明;若仅为表层瓦片问题,也需通过现场照片、专业评估、专家解读等方式释疑解惑。重要的是,公共通报更应坚持“有一说一”,如果用上面这种“技术性表述”淡化问题,则有大事化小之嫌,难免让人怀疑是否刻意回避问题。

其二,花费290多万维修,为何“保质期”仅一年多?这个问题值得深究,是谁在糊弄?根据通报, 2023年2月,凤阳鼓楼楼宇维修项目启动。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公开信息显示,凤阳县明中都鼓楼楼宇维修工程合同金额341万元,合同结算金额290万元。这项去年才竣工完成的维修工程,今年便出现问题,如此短暂的“保质期”令人诧异。凤阳鼓楼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文物古迹修复工程的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不得少于五年。这不禁引发一连串追问:参与维修的单位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资质?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有没有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工程监理单位是否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巨额维修资金的使用情况需要交代清楚,若存在“关系承包”“层层转包”等乱象,需要依法追责。

其三,古建或者仿古建筑的斜屋面瓦片施工有特殊工艺,此次修复是否遵循?事件发生后,有专业人士在网上点评称,“古建公司为了达到视觉效果改了传统的屋顶分水……”还有网友质疑,鼓楼楼宇部分没有参考古建筑屋顶做工,导致瓦片脱落。苏州一名从事古建筑修复的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此类建筑斜屋面瓦片施工有特殊工艺,铺设防水卷材后,需要加拉结筋,再铺设20厚水泥砂浆,后用砂浆把底瓦坐稳后铺设屋面。而鼓楼楼宇的维修是否遵循这一施工工艺,需要专家和专业机构来判定,而这也是查清事件原因的重要一环。

其四,验收是“真检查”还是“走过场”?鼓楼位于凤阳县老城区,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楼宇部分已毁于清咸丰三年,现楼宇为1995年建设。在号称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的古建筑上维修楼宇有着严格的验收标准,需确保工程完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且不能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工程都应在验收阶段被“卡死” 。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在验收流程是否得到了切实执行?整个验收工作是否只是流于形式,存在监管失职的问题? 这些都是公众迫切想知道的。

凤阳鼓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其维修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目前,凤阳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彻底调查,明确责任,严肃追责,坚决杜绝类似“塌房”事件再次发生。

现代快报/现代+ 评论员 灵灵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