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上市后迅速降价无异于“自砸招牌”。长期以往,既不利于提升品牌价值,同时因降价而导致的盈利下降,也不利于对车企的健康发展。
撰文丨MANGO
责编丨DAN
设计丨PinZow
从“买涨不买跌”到“坐等降价”,近几年汽车消费观念迎来重大变化。究其原因,则是价格战“惹的祸”。由于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不少新车都在上市后几个月大幅调价,甚至会借助新车改款的“契机”实行降价增配,令老车主通通化身为“韭菜”。
但新车价格真的会一降再降?车企真的守不住价格底线?
01
深蓝、日产暂时没有降价的打算
消费者“坐等降价”的心理不难理解,但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守住价格底线也是常规操作。近日,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表示,要像保护品牌一样保护深蓝S09,承诺深蓝S09一年不降价。这番言论,及时遏止了深蓝S09上市几个月就降价的传闻。
据轱辘哥了解,深蓝S09在5月22日正式上市,售价23.99-30.99万元,定位大六座旗舰SUV,搭载深蓝超级增程2.0技术,以及华为智能辅助驾驶以及HarmonySpace鸿蒙座舱等智能化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也全都有。相比理想L9、问界M9,深蓝S09产品力不落下风,定价却几乎是对手的“半价”。可以说,深蓝S09不降价也有很大机会热销,暂时没有降价的打算也是情理之中。
无独有偶,针对近期热销的东风日产N7,东风日产回应称:“N7全国统一零售价,无任何形式的降价和优惠动作。”同时,东风日产提醒消费者,降价很可能是部分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引流动作。
当降价成为主流,像深蓝汽车、东风日产这样承诺不降价的品牌反而显得另类。轱辘哥认为,深蓝S09和东风日产N7敢于承诺不降价,既是出于对自身产品力的自信,也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购车。
02
降价未必是好事?
站在消费者立场,花更少的钱买一辆心仪的车无可厚非。但汽车真的越便宜越好吗?一方面,新车频繁降价,令消费者很难抓准最佳购车时机,生怕买早、买贵当了“大冤种”。近几年因新车降价太快引发的争议数不胜数,出现“一年换三代”的情况,消费者与汽车品牌可谓两败俱伤。
另一方面,新车上市后迅速降价无异于“自砸招牌”。长期以往,既不利于提升品牌价值,同时因降价而导致的盈利下降,也不利于对车企的健康发展。不过,在新车上市时制定了错误的价格战略,后期及时调整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降价太快是偶尔为之还是频繁出现?新车降价后对已购车的消费者是否有相关补贴?
以东风本田S7为例,该车在今年3月份上市,售价区间25.99-30.99万元。而在上市一个月后,新车起售价调整为19.99万元。一口气将指导价下调6万元,东风本田S7的性价比明显提升了不少。不仅如此,东风本田提供了已购车用户保值政策,其补差价和补礼遇的做法获得了消费者一致好评。换而言之,降价太快会否引发矛盾,还是看车企的做法够不够诚意。
03
变相降价,形式多样化
从“稀有物”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汽车价格不断降低是大势所趋,也让更多中国家庭拥有了代步工具。过去二十多万元才能入手的合资中级轿车,如凯美瑞、雅阁、天籁“三剑客”,如今只需15万左右就能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车企为了提升终端销量,已频繁针对各类“节日”搞促销活动,给出较大幅度的让利。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就有多达十几个品牌都参与到大促活动中,加上购车补贴、车企置换礼包等,新车价格降低3-5万元已成常态。
除了明面上的降价,车企增配不加价的做法也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比亚迪高举“全民智驾”的大旗,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价格打了下来。随后其他车企纷纷跟进,加快了高阶智驾的普及。
综合来看,车企降价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大众提供的“双终身”质保政策,整车终身质保+原装备件终身质保,覆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零部件,针对燃油车的极致“内卷”何尝不是一种变相降价?
与其寄希望于车企无节制降价,不如将矛头对准汽车的安全、性能、质量等方面。毕竟汽车降价降到最后,无非是更多品牌选择“降价减配”,在看不见的地方降低造车成本,保住利润继续生存。又或者是更多汽车品牌承受不住压力,只能退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