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该醒醒了

敬畏汽车工业的规律。

作 者 丨张静波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最魔幻的一幕:

一方面,国产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全世界都在惊叹这个东方奇迹。另一方面,疯狂内卷导致的各种乱象,却给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关键时刻,汽车老兵魏建军再次挺身而出,为产业发声。

“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得到质量保证?”

5月23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抛出了这一灵魂之问。

过去几年,疯狂的价格战,在国内车市不断上演。原本二十几万的汽车,一夜之间降到十二三万。

在魏建军看来,除非偷工减料,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价格战是双刃剑。

一年前,当魏建军发出这一预言时,中国汽车刚刚迎来年产销首次突破3000万辆的高光时刻,整个行业沉浸在规模的狂欢中。

但很快,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战。

疯狂的内卷下,少数企业开始低于成本价卖车。

这种无底线的恶性竞争,短期看似乎让消费者受益,但长期看,却让整个行业受损,最终影响的是消费者。

如今,价格战是双刃剑的预言余音未散,少数企业已在资本裹挟下,陷入财务造假、恶性竞争、技术趋同的三重绞杀中。

这种恶性循环会向全产业链蔓延。

亏本卖车,倒逼企业无底线降成本,破坏供应链上下游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威胁整个产业链的健康。

在上游,车厂逼迫供应商降价,而供应商为了生存,不得不偷工减料。

在下游,经销商陷入经营困境,仅2024年全国就有4000多家4S店倒闭,最终引发很多售后问题。

而车厂本身,也因为价格战,研发缩水。但为了竞争,又不得不拼命卷参数,实在不行就用营销包装替代技术攻坚。

于是,续航虚标等各种乱象,在行业不断上演。

少数车企宣称的续航1200公里,实际冬季缩水至600公里,以自动驾驶为营销噱头,出了事又辩称仅为辅助驾驶。

这种过度营销,让造魏建军忧心忡忡。

更让他担心的是,有车企甚至开始财务造假,“汽车工业是我们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要让这么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

言及此,魏建军的情绪有些激动。

这个造了35年汽车的老汽车人,爱护产业、重视消费者权益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过去一年多,他顶住压力与争议,多次呼吁行业回归理性。

为此,他没少挨骂。

但心系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魏建军,并没有因此止步,“只要行业能健康发展,我不怕挨骂。”

魏建军的担忧,并非凭空想象。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因为价格战,整整损失了1380亿元。

数百万汽车人披星戴月,奋斗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繁荣,不能因为内卷葬送了大好前程。

中国汽车,该醒醒了!

中国汽车产业繁荣之下的各种乱象,归根结底,是疯狂的内卷,是无底线的降价。

在这场被资本裹挟的浪潮里,充斥着价格战、流量争夺和浮躁的营销。少数人迷失在短期利益的追逐中,却忘记了商业的本质:真诚与诚信。

降价10万的背后,是偷工减料,是售后缩水。

对此,汽车老兵魏建军挺身而出,揭穿了这个产业链真相,同时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坚持诚信哲学,以笨功夫对抗流量时代。

“造车没有捷径,唯有死磕品质,才对得起用户的每一分信任。”

过去35年,诚信是魏建军一贯奉行的商业道德。

当行业陷入内卷、疯狂降价时,长城汽车依然坚守品质底线,不做虚假宣传,不玩数字游戏。

在长城徐水试验场,每一款新车都要在这里“扛住”至少7000公里测试,相当于用户日常行驶30万公里。

整个试验场,覆盖高速环道、城区、测试山等13个模块和100余种典型特征路面,可模拟用户全场景驾车使用环境。

其测试标准非常严苛,从零下40度高寒测试到72小时连续涉水实验。

这个投资5亿元、全亚洲最大的安全试验室,每一处细节,都践行着长城安全第一的造车理念。

在魏建军看来,汽车是关乎生命的产品,一点也马虎不得。

“用户才是最公正的评判者,而安全,是最枯燥、最难感知,却最必须坚守的事。”

针对行业存在的浮夸宣传、偷工减料等行为,魏建军坚决抵制,始终坚持在技术、安全上埋头做事、绝不浮夸的底线。

以Hi4技术为例。

长城通过构型创新、智能化控制与高效的三电系统,破解了性能、能耗、成本的不可能三角。

它让高贵的四驱成为了历史。

对于这样一种颠覆传统的智能电混技术,长城并没有浮夸各种参数,而是选择与各种极端环境较劲儿。

他们在吐鲁番地表70度的火焰山测试热保护,在漠河零下40度的冰面验证电池活性。在这背后,是长城每年上百亿的研发投入。

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根基。

长城的努力,也换来业界的权威认证和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支持。

J.D.Power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中,长城旗下高端品牌WEY位列自主品牌第一,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魏建军用35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品牌溢价,来自用户的信任和对安全的关切。

专访期间,魏建军多次提到诚信经营,他以人间清醒和拳拳之心,努力为消费者发声,守护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汽车产业,是一个容不得半点马虎的行业。

任何浮躁之风和投机取巧,都可能危害整个行业,甚至造成致命的后果。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横扫世界。

但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各大车企开始推行降本提效,大幅压缩研发和质检成本。

最终,这种无底线的成本压缩,引发行业高度内卷,很多企业为了拼参数,维持昔日的神话,不惜铤而走险,甚至开始造假。

从2016年开始,三菱、铃木、日产和斯巴鲁等日本车企,被曝在燃油效率测试中系统性篡改数据。

2017年的高田气囊事件和神户制钢造假事件,更是堪称日本汽车工业史上最大丑闻。

其中,仅高田事件导致的气囊异常弹射,便在全球造成至少28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最终高田破产。

不仅如此,造假事件还使日本汽车全球形象严重受损。

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称霸几十年,实力强悍,尚且因为浮躁、投机取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刚刚凭借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在全球崭露头角的中国汽车产业,应该以此为警示:

尊重常识,拒绝浮躁,回归制造业的本质。

这也是一年多来,魏建军苦口婆心,一直在反复强调的。

在这次专访中,他再次挺身而出,为行业发声。

魏建军曾说过,汽车生而全球,中国汽车的天然使命就是走向深蓝,让中国制造的底气被世界看见。

然而,他同时也指出:

中国汽车要融入全球,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就不能吃兴奋剂,投机取巧。

魏建军并不孤单。

过去一年多,吉利李书福、长安朱华荣等众多行业大佬,纷纷站出来,对汽车行业造假和恶性竞争表达了担忧。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也再次发声,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将采取措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行业不断凝聚的共识,让魏建军成了汽车行业的预言家。

过去两年,他每次站在行业高度的谏言,指出行业发展的一些隐患与问题,最后均被一一验证。

无数产业实践证明:

当价格战和资本的潮水褪去之后,唯有尊重行业常识,才能永远立于产业之巅。

汽车产业关乎万亿产值、千万就业和国家战略,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迈向全球化,就需要更多的“人间清醒”挺身而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