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超,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研究员;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美东时间5月27日,特朗普政府向各联邦机构发送信函,要求终止与哈佛大学剩余的所有联邦合同,总金额约为1亿美元。此前一日,特朗普政府威胁称,如果哈佛大学不提交外国学生名单,联邦政府将考虑削减对该校的30亿美元拨款。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一名法官,对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政策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在举行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据悉,哈佛大学当日早些时候状告特朗普政府,称其相关禁令是对哈佛大学违抗白宫政治要求的“违宪报复”,将对哈佛大学和7000多名签证持有者造成“直接且毁灭性的影响”。
哈佛大学禁招事件近期在全球发酵,成为特朗普2.0版的最新最大内政危机,也标志着美国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受到的特朗普冲击达到具有标志性的高点。3月31日,包括1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美国1900余名科学家联署公开信,强烈批评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资金、终止项目资助、关闭实验室、阻碍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警告其将严重削弱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指出美基础科研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冲击。据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调查数据,约75%的美科研人员表示将因政策环境恶化而考量离开美国。
特朗普再次执政后,“刀刃向内”推动力度空前的政府系统“瘦身改革”,集中表现为机构削减、财政紧缩、人员裁撤与移民管控“四套组合拳”,已形成前所未有的社会恐慌和认知混乱,促使大量科研人才加速流动,部分已主动寻求出路。同时,“特朗普新政”加速重塑美国家治理结构,带动对外科技政策全面收紧,形成对中国从“技术封锁”延伸至“人才围堵”的系统性升级。美方通过签证限制、教育壁垒、科研审查和跨境监管等手段,试图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到产业用工全链条切断与中国的科技联系,推动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智力战争”新阶段。
相比之下,中国在产业升级、资本布局、教育投入等方面全面发力,杭州、深圳等地新兴高科技企业快速崛起,“六小龙”等高新科技企业成为全球人才回流的重要承载平台,叠加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为中国承接国际人才转移提供了现实土壤与制度空间。
可以预判,未来一段时间,中美科技竞争将呈现从“技术封锁”向“智力战争”演化新态势。“特朗普新政”形成的“挤压”态势,以及中国渴望人才加盟的吸引力,共同构成了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结构性逆转的机遇窗口期,中美科技体系正在向“平行运行、双轨对峙”演进。因此,中国应当抓住当前窗口期,系统谋划引才引智工作,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一、“特朗普新政”下的系统性挤压与中国引才战略契机
“特朗普新政”在科技与人才政策上呈现明显的“安全优先”与“阵营划界”特征。其对高端科技人才的管控与打击呈现出结构性、全链条、系统化的压制趋势,主要针对中国及被认定为“战略竞争者”国家展开精准限制。
(一)科研体系再平衡直接冲击学术生存空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曾削减基础科研经费,打击以高校为主的自由科研体系。例如,取消哥伦比亚大学高达4亿美元的联邦科研资助,将哈佛、耶鲁、霍普金斯等高校的间接经费从60%以上削减至15%。这一倾向在特朗普再次执政后愈加明显,其改革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瘦身政府”和“提升效率”,大幅裁撤联邦科研行政机构,尤其对基础研究与新能源项目冲击最为显著,而应用研究——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智能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则获得有限政策青睐,但资助倾向于军工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并未惠及高校体系。
此外,美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ederation)已启动大规模结构性调整,计划“减员增效”,预计裁员比例高达50%,且预算情况极不确定。当前的“持续拨款决议CR(Continuing Resolution)”3月14日到期,未来可能面临长期政府停摆或新的短期拨款决议,预计2026财年预算或削减50%-75%。这将导致至少一年内无新增科研资助,同时可能出现学科部门裁撤、项目合并等重大调整,短期内造成美基础科研体系动荡。NSF资助项目涵盖大量华裔研究人员,其职业稳定性和发展路径均面临重大挑战,可能主动寻求海外机会。
(二)关键领域人才准入受限,签证政策大幅收紧。特朗普政府将AI、芯片、量子信息等14个领域列入“关键敏感技术清单”,对相关领域外籍人才特别是华裔加强审查。据美国务院2024年Q1数据,这些领域签证拒签率从12%飙升至43%;其中专业技术H-1B签证审批趋严,拒签率一度超过30%,远高于前几届政府水平。可选实习培训项目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Program)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国际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继续留美发展的难度加大。合法移民排期(高等职业技术移民签EB-1/EB-2)积压超过5年,进一步压缩了国际人才生存空间。美众议院的共和党议员正在推动国会立法,全面禁止我公民获得美留学签证,人才卡控前置化。这种不友好的移民环境降低了美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加剧了高端人才向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和中国)的流动。其实,特朗普去年锁定选胜后,美已出现人才外流迹象。《西班牙人报》称,2024年第四季度共有1700名美国人申请英国籍,全年申请人数增加到6100人,比2023年增加23%,也是20年前开放此类申请后的最高记录。
(三)“科研意识形态化”蔓延至技术评估与资助领域。据近期多位在美外籍学者反映,所有参与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外国研究人员陆续收到邮件提醒:科研成果必须“符合当前美政府推行的政治正确”,否则将取消资助资格。这种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干预,被业内普遍视为“科研长臂管辖”,不仅限制学术自由,也令在美科研人员面临价值观表态的政治风险。
(四)政治极化与社会安全风险打击人才归属感。新保守主义回潮叠加特朗普对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的系统性反击,使美社会愈加撕裂。反亚裔情绪上升、枪支暴力频发,加剧了外籍人才特别是华裔的身份焦虑与安全担忧。在取消种族配额背景下,原本依靠平权政策进入科研体系的华裔学者晋升空间收紧,结构性障碍加剧,“玻璃天花板”效应显著。
(五)跨国科研、技术合作受限,寒蝉效应加剧。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启动“中国行动计划”, 导致大量华裔学者被调查、指控甚至逮捕。这一政策虽于2022年正式中止,部分案件最终也被撤销,但其引发的寒蝉效应已显现,部分华裔科研人员选择提前退休或主动离美,得以复职或依然留美者也心有余悸,噤若寒蝉。以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为例,其发起的学术调查案件中超90%案件涉及华裔学者。这种高比例反映出美政府对华裔科研人员普遍存在“潜在忠诚风险”的结构性偏见。在此背景下,华裔学者在申请基金、发表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被迫自我审查与约束,严重影响科研产出和学术自由。部分学者在调查、诉讼和职业中断的高压环境下,被迫中止科研生涯,转向他国或回国发展。
此外,对华合作的限制已由学术领域延伸至产业层面,创业与就业路径同样受阻。部分华裔学者离开高校后意图转向企业发展,却在企业用人审查和政策收紧下遭遇障碍。美政府对高科技企业涉华用工加强监管,导致相关企业减少雇佣华裔人才。同时,具有中国背景的科技创业者在融资、注册、出口审批等关键环节频繁遇到“软限制”,难以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
二、 中国出现新一轮倒吸人才回流风口和举措
特朗普政府强化科技封锁、限制人才流动,加速塑造“数字铁幕”。然而,中国高新科技企业如“深度探索”等意外崛起,凸显美国对中国科技围堵策略并未明显奏效。这些企业不仅展示了中国AI产业的技术突破能力,也为全球高端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一段时间,中美科技博弈将愈演愈烈,从科研机构到企业投资的全产业链的“封杀”与“争夺”将成为未来几年双边关系的焦点之一,人才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一)技术突破重塑全球人才吸引力。“深度探索”公司在推出 DeepSeek-V2 等自研开源大模型后,展现了国产AI在多模态、代码生成、推理能力上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准,降低了AI研究门槛。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增强了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内创业团队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增强了海外科技人才对我AI生态的认可度。
(二)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鼓励人才创业创新。中国多地政府提供亿元级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算力支持,并对高端人才给予专项落户通道。红杉中国、真格基金、源码资本等头部风投持续加码AI赛道,推动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吸引了大量AI算法专家、工程师、创业者聚集,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完整生态。
(三)薪资待遇与发展空间更加吸引人才回归。中国主导企业高端AI岗位薪资已与硅谷持平甚至更高,相比美科技企业裁员潮,中国企业提供更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中国低生活成本与高成长空间,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中美高端人才博弈:从“技术封锁”到“智力战争”的升维对抗
中美科技竞争已从“技术封锁”转向“智力战争”,人才成为核心战场。美通过签证限制、科研封锁、跨国合作打压围堵中国科技人才,而中国则凭借产业升级、政策扶持、资本投入为科技人才回流提供场域。杭州“六小龙”等AI企业的崛起,正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向我回流。这场博弈不仅涉及技术创新,还涵盖教育体系、科研环境、资本市场。总之,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围绕中美博弈而重塑。
(一)对抗维度升级:从技术卡脖子到全链条人才争夺。美国对中国科技封锁已从供应链控制、核心技术限制,升级为对全产业链高端人才的围堵。“特朗普新政”强化签证审查,同时施压高校、科研机构,阻止国际人才进入关键领域。而中国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加速AI国产化、强化自主科研体系,逐步吸纳受限的科技人才,推动高端人才回流。
(二)资本与技术:重构人才定价体系。中美科技竞争已影响全球人才定价,美受经济不确定性和产业收缩影响,科技企业大规模裁员,资本投入收缩,导致高端人才溢出。而中国在AI、半导体等领域的薪资已与硅谷持平,部分AI研究员、工程师的年薪突破百万人民币。同时,政策端提供落户、税收优惠,政府和资本联合推动产业升级,使杭州、深圳、苏州等科技城市成为全球科技人才的新洼地。
(三)教育争夺:从“掐尖培养”到“源头截流”。中美高端人才竞争已延伸至教育体系,美收紧STEM专业国际生入学资格,严格审查中国籍研究生,今年3月共和党推动立法禁止中国公民获得赴美学生签证,试图从源头限制中国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长。而中国则在高校、研究机构领域加大投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任教,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究中心,形成本土高端人才培养闭环。未来,中国在基础科研人才储备上的自主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削弱美的人才垄断优势。
(四)生态重构:技术冷战下的“平行体系”。美国“数字铁幕”加速全球科技生态分裂,推动中国自主构建“去美化”科技体系。从芯片、AI到算力基础设施,中国企业正打造独立生态,“深度探索”、智谱AI等AI企业自研大模型,华为主导国产芯片突破,海光、龙芯、兆芯等企业推进自主CPU架构,构建完整供应链。在这一趋势下,全球科技体系正从单极化向“中美双体系”转变,国际科技人才将根据不同技术生态选择阵营。
四、关于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引智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国际科技人才流动新机遇。由于NSF资金锐减,美科研人员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将面临职业发展困境。一些科研团队可能解散,研究项目中止,大量人才将寻找新的科研环境。这为中国吸引海外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重要契机,应当及时和精准抓住。
(二)加速和加强科研合作和资金支持的转向。由于NSF资助能力严重削弱,美科研机构可能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上升。中国可利用此窗口期,推动更多在美高水平学者与中国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并提供合作资金支持,增强中国在全球科研版图中的话语权。
(三)利用美科技竞争力下降窗口,调整中国科技和人才战略布局。NSF的预算削减将对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造成长期影响,可能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出现空白或滞后。这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争取战略领先地位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多管齐下加强对美招才引智。争取未来几年内吸引成千上万名在美华裔科研人员,以全职或柔性方式参与中国科研体系,破解美国对中国的“人才断链”企图,强化“中国机遇”与“文化母国”双重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