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夺走学生的“如厕自由”,不是严格管理而是偏执的严苛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万万没想到,中学生与便秘能联系到一起:

在山东,一名在县城中学读高二女生说:“这一年,我没有一天拉屎顺畅。”

在北京,一名13岁女孩上初中以后一周才排一次大便。孩子对医生说,在学校时没有时间排便。她还说,周围有些同学跟自己情况差不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庄羽骁等医生发表了《上海市崇明区中学生功能性便秘筛查状况》,在参与调查的4969名学生中,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学生占比13.95%。这意味着,在接受调查的学生里,每100人就有13人患有功能性便秘。(以上内容据《南方周末》5月22日《便秘的中学生,和被忽视的如厕自由》报道)。

中学生本不该是便秘的主要人群,但中学生便秘的发生竟很常见,而且不仅存在于一所学校、一个省份,也不局限于大城市或县城。这些便秘的学生存在一个共同困局:学校严格的时间管理之下,他们来不及上厕所,只能一再抑制便意。

排便是人体最基本生理需要之一,而学校以严格管理之名,夺走了学生的“如厕自由”。

或许,学校会觉得自己挺委屈,管得严点有错吗?在成绩、升学等现实压力面前,在考上理想大学、奔赴更好前途的需求面前,上厕所这样的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严格管理当然不是错,但是,如果管理严格到失去边界,严格到不考虑人的需求,连上厕所都要变成一种精准计算,让人的生理需求变成机器式的卡点运转,那这样的管理已经偏离了初衷,变成了一种偏执的严苛。

中学阶段,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包括知识学习,也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健康成长”更是不少学校的口号。那么,学校理应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者,而不是无视生理需求、无视身心健康的压力制造者。

当“如厕自由”都不存在,学生们在这样的严苛之下身心俱疲、疾病上身,他们又如何能去坚信学习的意义,如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如何全情投入地奔赴前程?

管理,不能只管不理,管理可以严格,但须有基本的理性与温度。

教育,不能只教不育。教育除了教导,也须有对人的关切与爱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