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企业IPO开闸在望:资本寒冬后的春潮将至?

近日,一纸重磅政策为消费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曾因监管趋严、估值骤冷而折戟IPO的消费类企业们,如今嗅到了“春”的气息。

冬去春来

一份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在业界引发关注。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等方式融资”。

这是近年来首次由多部委联合发声力挺消费企业上市,被视作监管层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政策出台当日,多家消费投资机构表示新政“振奋人心”,不少投资人直言“终于看到了曙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股政策东风将有效提振投资者对消费板块的信心,为消费企业IPO创造更好的市场氛围。

更重要的是,它有望进一步畅通创投行业“募投退”大循环——过去在一级市场长期受困于退出难题的消费基金,仿佛看到了上岸的希望。

不难发现,从官方政策到市场反馈,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消费企业上市的窗口期来了。

如果将时间拉回到几年前,消费类公司的IPO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2021-2023年,不少食品饮料、消费类企业高喊上市口号,大多数都铩羽而归:有的因监管环境收紧被迫搁置,有的受制于业绩与估值泡沫自行偃旗息鼓,更有一些在排队多年后主动撤回申请,成为IPO“窗口期”关闭的注脚。

事实上,早在2023年年初业内就流传着主板IPO的“红绿灯”指导,消费行业一度被打上了红黄灯标识。据报道,彼时监管部门对IPO做了非正式窗口指导,其中 “食品、家电、家具、服装鞋帽等传统大众消费类企业” 以及 “快消餐饮连锁业务” 都被列为限制上市的类别。

换言之,很多消费品公司在上一轮审核中被默认为“红黄灯”企业,上市通道几近“关闭”。虽然该指导意见未见正式文件,但随后2023年8月证监会表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平衡一级二级市场动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品牌想登陆A股难上加难,不少公司不得不另谋他路或暂缓上市计划。

监管趋严叠加市场低迷,直接导致消费赛道的融资与上市热情急转直下。

一级市场上,新消费项目的投资在2022年急剧降温——据统计,当年新消费领域融资事件共760起,总金额约440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800多起、800多亿元几乎“腰斩”。资方兴趣降温,很多消费创业公司估值高位站不住脚,纷纷陷入增长瓶颈乃至被迫转型。

在二级市场,已经上市的消费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自2019年转至深交所后,2020-2023年营收连续四年下滑,从97.94亿元降至71.15亿元,净利润也由上市当年的4亿元一度降至1.3亿元,业绩光环不再。虽然2024年三只松鼠营收重回百亿规模,但企业盈利乏力的阴影仍在。虽然这期间,其发展也受到企业自身以及行业变革的影响,但因上市公司被高度关注,其面临的压力也一直高居不下。

头部上市公司尚且烦恼,更遑论那些IPO折戟的新消费新兵们。

例如,认养一头牛——这家以创新养牛模式走红的乳企在2022年7月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却在2024年2月黯然撤回。上交所终止其IPO审核的原因是保荐券商中信证券突然撤销保荐。

据悉,监管层对认养一头牛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尽管公司极力澄清模式合规,但种种疑问无疑令投资者却步,IPO之梦就此折戟。

再如,喜茶(HEYTEA)——这家新茶饮独角兽在资本市场可谓“千呼万唤不出来”。自2021年以来,喜茶多次被传将赴港IPO,估值一度被吹至1500亿港元的天价。然而,每一次传闻最终都被公司官方否认:“目前没有任何上市计划或动作”。

业内人士分析称,喜茶虽坐拥一定规模和高估值,但仍未彻底跑通盈利模式,叠加新茶饮市场竞争白热化,管理层选择按兵不动亦在情理之中。一位接近喜茶的人士直言,“这个IPO不上也罢”,盲目冲刺上市反而可能暴露经营短板,与其贸然敲钟不如稳扎稳打提升内功。

从坚果零食到新茶饮、从乳品到白酒,“消费赛道”在前两年集体遭遇了IPO冰封期。一级市场投资人纷纷感慨:“投了项目没出口,大家都不敢投了。”

暖流涌动

如今,寒冬的坚冰正在消融。今年以来,消费行业的IPO动态频频登“上头条”。最具标志意义的当属蜜雪冰城的上市成功。这家拥有2万多家门店的现制茶饮巨头,经过漫长等待终于在2025年3月3日登陆港交所主板,发行价202.50港元,首日开盘大涨近30%,市值一度冲破1000亿港元。

蜜雪的成功上市,不仅使其成为今年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也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消费龙头仍具备强大的资本号召力。

几乎与蜜雪冰城前后脚,另一家茶饮企业沪上阿姨也成功在港IPO。据悉,沪上阿姨的发行亦受到投资者热捧,虽然相比蜜雪体量较小,但这些均表明资本市场对新消费赛道的兴趣正在回升。

不仅如此,A股市场的风向也在变化。今年全面注册制落地后,监管层对消费企业的上市态度明显转暖。在上述六部委新政发布前,已有多家消费类公司启动新的上市计划:休闲零食龙头三只松鼠于今年5月正式向港交所递表,谋求“A+H”两地上市;连锁水果零售商百果园则于2023年初赴港上市,成为“水果零售连锁第一股”,其此前A股上市计划一度中止后转战港股并如愿敲钟。

资本市场的温度计最能说明问题。港交所CEO陈翊庭近日在陆家嘴论坛上透露,目前港股排队IPO的企业超过160家,5月份单月就有40多家递表,创下近年新高。而在这些后备军中,消费领域公司占据了相当比例,覆盖餐饮连锁、潮流玩具、服饰零售等诸多行业。

一级市场投资人同样闻风而动。多家VC/PE机构重新将目光投向消费赛道。一位资深投资人坦言,新政出台后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前两年因为退出无望而放弃消费投资的基金,现在又开始认真研究起新的消费项目。

一名创投机构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增强了大家在该赛道投资的信心,“如果符合条件的优质消费企业真能通过发行上市,那将极大优化创投生态的活水循环”。另一位投资人则预期,在金融支持下行业将加速优胜劣汰,优秀的消费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做大,这也为创投提供了更多并购退出机会。

那么,消费企业的上市闸门会就此全面打开吗?业内人士普遍保持审慎乐观态度。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将大大缓解消费企业的上市难题。但要真正掀起IPO热潮,企业自身仍需过硬的实力。

首先,监管层虽释放“善意”,但对企业质量的要求并未降低。一位投行人士指出,消费企业在A股上市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很多新消费公司尚处于成长期,盈利基础薄弱,如何满足国内交易所对于盈利和合规的要求是现实门槛。

其次,对企业自身而言,练好内功更是重中之重。回顾过去几年,一些新消费明星倒在IPO门外,表面看是大环境不济,深层次原因还是自身经营不达标。如果消费企业不能摆脱对烧钱换增长的路径依赖,上市后股价和市值也难以支撑。反之,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财务健康度高的公司,将最有望乘上这一波IPO东风。

在扩大内需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消费板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政策鼓励到资本追捧,一系列积极变化预示着消费企业的资本春潮正在路上。当然,春江水暖还需时间验证:监管精细化、企业自我进化,两者相辅相成方能真正催生消费行业的新一轮IPO浪潮。

但无论如何,曾难以叩开的大门如今正缓缓开启。对于蛰伏已久的中国消费品牌和背后的投资人而言,晨曦已现,接下来就看谁能率先迎风破浪、敲响锣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