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罗永浩泼冷水?这个行业超40%“PPT产品”正透支用户信任

市场火热,但产品交付却屡次延期,致歉声明也在频频上演,让人不禁疑问,智能眼镜行业到底怎么了?

6月7日,“AR五小龙”之一的影目科技发布说明,“面对发货的延迟、信息的不透明、沟通的不专业”,影目科技“郑重向大家致歉”,并将在发货信息透明化、响应用户、客服时效、社群沟通方式等多个方面作出调整。

影目科技并非首例。

前不久,“闪现”智能眼镜行业的“闪极科技”因一再推迟产品交付时间,就曾多次向用户致歉,甚至一度出现退款事件(参见《号称首家量产AI眼镜的闪极科技,多次道歉后,这次退款了》)。

5月底,一口气连发三款眼镜的李未可科技也在电商平台宣布了“新品延期发售公告”。公告称:原定6月30日开售的李未可View AI拍摄眼镜,现延期至7月/8月逐步开售,具体时间以上线为准。

发生在影目科技、闪极科技和李未可科技身上的事,只是智能眼镜行业的冰山一角,它暴露出行业面临的一大尴尬现状——交付困难。这也让众多新品沦为了“PPT产品”。

从亿欧统计结果来看,有超过40%的产品在公开亮相后并未上市发售,均成为了可见而不可得的“概念产品”

市场百花齐放,56款陆续亮相

智能眼镜行业的确热闹非凡,隔三差五就有新品亮相。据亿欧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国内市场累计涌现56款智能眼镜新品

其中,2024年推出了28款新品,2025年上半年发布了28款新品,超过去年全年总和,产品上新不断提速。

整体来看,共涉及三十余家企业,主要包括XREAL、Rokid、雷鸟创新、影目科技、李未可科技、致敬未知、多屏未来、闪极科技、加南科技、逸文科技、微光科技、小派科技、谷东科技等创业公司,小米、华为、联想、星纪魅族 、传音控股、OPPO等手机和生态型企业,以及雷神科技、创维、康冠科技、老凤祥等跨界上市公司。

在众多品牌中,雷鸟创新、李未可科技、雷神科技这三家企业发布新品最多尤其是雷鸟创新以8款新品高居榜首。从过往来看,雷鸟创新在历次活动上都会推出不止一款新品。近期上新时,亿欧已进行跟踪报道(参见《以量取胜?雷鸟创新推出三款智能眼镜新品》)。

更有意思的是雷神科技,专注于高性能专业化计算机硬件,主要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外设及周边, 2022 年登陆北交所后成为“电竞装备第一股”。

雷神科技研发智能眼镜属于跨界行为,然而其推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智能眼镜创业公司。有业内人士向亿欧表示,“雷神科技比较重视智能眼镜产品,比创业公司更加积极。”目前,其中一款 AI 眼镜已经在京东旗舰店开启预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展演型”产品,仅以展出形式进行了公开亮相,并未真正上市。此外,还有部分产品在正式发布后,却一直未正式开售,消费者依然无法购买。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智能眼镜新品概况,亿欧将这 56 款新品划分成两类:

一是已经公开发布(含展出),但并未正式开售的新品。

二是消费者能下单购买,已经开售的产品。

用户买不到,沦为“期货”

受供应链环节制约,并非所有厂商推出新品后都能顺利上市,且即使上市后也可能面临着交付难题。

以京东、淘宝为主要参考平台,结合企业官方渠道和公开报道,亿欧统计发现,2024年以来,有近25款产品在国内市场处于未发售状态,消费者很难正常购买。

其中,主要包括李未可View AI拍摄眼镜、联想V1 AR眼镜、致敬未知BleeqUp AI眼镜、创维AI智能眼镜、传音TECNO AI Glasses、KTC AI交互眼镜、OPPO Air Glass 3,以及近期亮相的老凤祥AI拍摄眼镜、亮亮视野AR眼镜Leion Hey2、联汇科技Homer好马AI助视眼镜等。

并且,当中有部分产品在此前公开亮相时已声称,要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上市,但截至6月30日并未开售,沦为了“期货”。

比如小度AI眼镜,在2024年11月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李莹表示,小度AI眼镜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编者注:即2025年6月前)。但很遗憾,至今未有动静。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李未可View AI拍摄眼镜,开售日期原定是6月30日,现在也已延期交付。

与一直未开售的产品相比,也有部分品牌旗下新品虽然成功实现了上市,但后来又因缺货等各种原因,最终产品在主流平台进行了下架处理。

比如影目INMO GO 2、李未可Meta Lens Chat AI眼镜,在京东平台就已下架。

与“未公开发售、下架、需预约”的产品对比,很明显,履行承诺如期上市,且一直维持产品在售的品牌实力更强

经亿欧统计,目前有31款产品处于已开售状态,主要包括XREAL、小米、雷鸟创新、多屏未来、微光科技、华为、星纪魅族、蜂巢科技、行者等品牌旗下单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最晚发售的小米AI眼镜,在YU7强大的光环下,甚至都“上不了台面”。但即使这样,小米AI眼镜爆发力强劲,迅速冲上京东智能眼镜热卖榜榜首,把雷鸟V3、影目GO2这些“常胜将军”拉下马。公开数据显示,开售约12个小时,小米AI眼镜的销量就已超过1万台,开售三天全渠道销量可能已接近5万台。

其中,若以京东平台为准,雷鸟创新、星纪魅族、影目科技等品牌表现较为突出。

在近期6·18期间,京东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雷鸟创新、影目科技、星纪魅族、界环、李未可、玄景在“智能眼镜”排行榜中成为销售额TOP 6雷鸟Air3S Pro、XREAL ONE、VITURE Pro成为“AR眼镜”榜销售额TOP 3

急于上市,将步智能音箱后尘?

智能眼镜交付困难早已不是行业秘密,从上述数据中也不难看出,尽管产品推新很快,但能及时发售的产品并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56款产品中,有15款产品都号称成为“全球首款”“业内首款”,因此也不能排除个别品牌们有“炫技”“炒概念”的嫌疑。

这并非是一种好现象,当下的智能眼镜行业还处于教育市场阶段,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频繁上新、技术“唬人”却无法上市,无疑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而用户信任崩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致命的事。

更重要的是,对行业而言也是不小的伤害——智能音箱已经折戟在前了。

2014年,亚马逊用Echo敲开了智能音箱的大门。随后,苹果、京东、华为、百度、阿里、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进场,智能音箱产品百花齐放,市场也开启了“百箱大战”。有从业者向亿欧介绍,“当时,深圳华强北一条街就有上百家音箱厂商”。

但很遗憾,行业热闹的B面是,智能音箱的核心功能和产品体验并未发生实质突破,尤其是语音交互表现较差,远远达不到用户预期。

这造成的结果是,当首批消费者因好奇心被“收割”后,很难再激发起换新需求,且开拓增量用户市场也越来越难

此外,价格也是关键。就在近日,XREAL创始人徐驰在采访时曾提及智能音箱,徐驰公开表示,智能音箱过早步入了价格战,将价格打到了低点。成为行业迅速结束繁荣的一大诱因。

短短5年多时间,到2020年智能音箱便走上了下坡路。数据显示,2020年同比增幅降至3.3%,随后连续四年销量下滑。2024年,智能音箱的各月销量同比均呈双位数下降趋势,全年降幅已超过20%。

回头看,智能音箱高开低走的走势,近似完美地说明——当一个技术不成熟,但被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可能会出现的下场

对比之下,智能眼镜的问题只多不少。

以AR眼镜来看,在技术上至少面临五大难题:芯片、交互、空间计算、重量、光学显示。每一个问题的攻克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近日,知名创业者罗永浩也公开表示,旗下智能设备公司细红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烧了很多钱,证实十年内AR眼镜都不太可能商业化,但是这个代价是非常昂贵的”。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亿欧认为,智能眼镜首先是一副眼镜,能让用户长时间舒适性地佩戴,先实现高频率地使用,其次才是各种“科技与狠活儿”

长期看,当智能耳机延伸了听觉、智能手表占据了手腕、智能戒指被更多人接受,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智能眼镜也终将会成为人类 视力工具的延伸,用全新的交互形式撬开更大的商业空间。

其中的关键是,在迭代过程中应避免陷入盲目堆功能、叠参数、秀技术的陷阱,核心是优先打透一个功能,在单点功能上足够“聪明”,在用户高频使用场景上率先落地

否则,智能眼镜或许也逃不掉沦为“电子垃圾”的命运,再次步入智能音箱的后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