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三尺寻“野趣”,这“野”是非打不可吗?

文|徐谭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采绝了!”近日,“大批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商业化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贴文引发热议。网友反映,现场有人手持铁耙在树林中掘地三尺找菌子,落叶层被反复刨开,这将导致深藏地下的菌丝遭太阳曝晒后死亡。对此,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将会加强巡查巡护,严防游客违规进入苍山核心区“打野”。

随着徒步、登山、露营、溯溪等户外休闲旅游活动兴起,本属于网络游戏专用语的“打野”,被赋予了“到郊外打野食”的含义,一些网红“打野”地点旋即受到商业和流量的追捧。然而,原本出于亲近自然目的的“户外休闲”内核也随之变了味。

图片

向山上看,初夏时节,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北灵山上,成片的野韭菜遭户外旅游团“地毯式”采挖。有的游客甚至将植物连根拔起,将生态脆弱的高山草甸践踏得一片狼藉,水土流失风险增大。往海里瞧,五一假期广西北海下村红树林外滩涂上,上万游客在潮湿的热浪中兴高采烈地挖螺拾贝。殊不知,这片滩涂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hòu)与万千候鸟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游客挖走的底栖生物正是它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专家和科普博主纷纷发声呼吁:“‘灭绝式打野’该收手了!”

当自然资源被肆意采撷,脆弱的生态面临危机,我们不得不审视:究竟是什么,让“打野”演变成了威胁自然生态的“狂欢”?

综观“灭绝式打野”案例,背后往往有两组矛盾在发酵驱动。一是人们对于亲近大自然的休闲旅游需要,与可供有序游玩体验的高质量场所和项目较少之间的矛盾。其实,人们“打野”的目的并非果腹,而是以亲子游、户外游的方式探索自然“野趣”,但是城镇可供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供给不足,大家只能将“野趣”寄托于到网红乡野打卡点扎堆。二是可持续生计和无序观光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山区和滨海村寨,可持续替代性生计相对匮乏,经济收入途径不多,使得部分当地机构和个人不得不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始生存逻辑推向极致。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和旅游机构迅速嗅到了流量密码和商机,通过线上招募各地游客,推波助澜。在社交网络平台搜索不难发现,上述网红“打野”地点都有详细的采摘、赶海攻略,动辄成百上千点赞。一众“招募帖”下,不乏网友询价留言。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打野”这种行为,然而,从长远计,在满目疮痍的山林海滩面前,游客、农户和商家,没有谁是长久的赢家。当我们“打野”的背篓与口袋越来越满,子孙后代将失去在自然中驻足与呼吸的空间。

图片

《礼记》有言:“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其实,我国古人早已懂得尊重自然节律,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国外也有“无痕山林”的旅游原则,倡导游客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户外旅游机构和研学组织,自当以此为借鉴,强化公众自然保护和户外安全意识。属地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管理,警示和限制无序采挖行为,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合理引导,限制进入保护区等生态红线内的敏感脆弱地区。网络平台也应与管理部门和保护科研机构联手,在有关的招募帖和攻略帖页面增加安全提示弹窗,提示游客理性慎重前往。

免费不等于免责,“打野”不能太野。唯有在心中建立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契约,才能让山海之美免于枯竭,让赶海的欢笑声、挖野菜的乐趣、采菌子的惊喜,长久流淌在大地永续跳动的脉搏之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