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求胜利 扎根基层护健康——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今年,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队“六上井冈山”。他们在革命纪念地传承红色基因,在自然保护区探索绿色发展,从晨光熹微中触摸本草肌理,在暮色四合时整理调研笔记。7月4日,他们继续在场馆里和行走中,学好“大思政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推广普及中医药科技与文化;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学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验。

一、科普宣讲惠民生,调研访谈察民情

清晨,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走进井冈山市茅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宣讲。药学专业研究生张庆武围绕“药食同源”主题,详细讲解红枣、山药、莲子等常见食物的药用功效与食用方法。中医专业博士郑向龙针对高血压等常见疾病,分析症状与病因,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公共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甘优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小井红军医院和中医药工作者的故事,阐释“红医精神”。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黄雅婷以专业知识服务农村地区“老弱妇孺”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实践队开展“三下乡”活动需求与中医药文化素养的调研访谈。在场群众认真介绍情况和发表意见,眼神和话语里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队员们用知识传递温暖,以专业践行使命,将健康理念送到群众身边,从而更加理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价值。

二、陈列馆前强党建,八角楼里忆党史

中午,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实践队前往位于茅坪的乔林党支部陈列馆参观学习。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生动呈现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历程。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深刻领会到“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的内涵。在绿水青山、蓝天净土的见证下,支部书记郑向龙同志带领实践队临时党支部

全体党员,来到陈列馆前的宣誓广场,面对鲜艳的党旗再度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工作人员带领队员们来到八角楼。一间卧室、一扇天窗,一张木床、一套桌椅,一盏油灯、一根灯芯。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艰苦奋斗,党的思想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成果。“八角楼的灯光”照亮全中国,“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井冈山丰富的红色资源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强劲动力。实践队表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引擎,深入开展好“三下乡”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群众健康。

三、美好生活添神韵,乡村振兴在神山

下午,实践队来到茅坪镇神山村。一进入村委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愚公移山志”的鲜红标语便映入眼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神山村在党的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一切都历历在目。郑向龙博士发挥专业优势,宣讲夏季虫蛇咬伤防治知识。他详细介绍刺毛虫皮炎、隐翅虫皮炎等病症症状和应对方法,耐心解答疑问,引导乡亲们掌握健康知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队员们欣赏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体验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考察渐趋成熟的生态产业,推荐适度发展的林下经济,深化了对于乡村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重要性的理解认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茅坪之行让队员们认识到,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上,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乡村全面

振兴,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队员们用行动表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既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需要“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后,他们将继续深学细悟、精雕细琢、深耕细作,为加快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曾燕、彭小红、王婷、梁书慧、黄雅婷、夏源、付佳豪、张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