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推动“专升本”,但是学生却选择“本升专”。
最近,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2025年单独招生通知,多个专业明确面向本科毕业生,毕业发专科文凭。令人意外的是,历年报名人数不少,学校也直言,这么做是因为有强劲的市场需求。
他们图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这所学校2023届毕业生里,38.68%进了国企,就业率常年超90%,大多去了铁路局、地铁公司。对比之下,2024年本科生的offer获得率才45.4%,还不如专科生的56.6%。
换作是你,拿着本科文凭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看到有专科能直通国企,会不会心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背靠国家电网系,就业率碾压一般本科;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士官,入编率相当高;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大概率能入编。
可再往深探究,这事其实挺矛盾的,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推动的是“专升本”。
2014年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有了职业本科的专属叫法,明确到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截至去年底,68所高职院校完成升本,还有上百所在排队。
一边是本科生“往下走”,一边是导向“往上升”,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按照常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大学生数量会增多,高薪岗位也会增多,学历会处于缓慢贬值的状态,就像通货膨胀一样,这是正常的。
但当下的现实是,硕士本科生就业率不如专科生,月薪三千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挤满大学生,高薪岗位没跟上,人才也跟产业需求对不上,教育供给和产业需要形成结构性错位。
更关键的是,教育的惯性和产业升级的时差,正在把年轻人逼到墙角。
为满足未来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会提前对相关产业人才进行提前计划培养。
过去40年的产业升级取得了成功,所以有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而对于未来40年的产业升级,我们相信也会成功,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可是,教育的产出却是连续不断的,每年都有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等着就业,他们等不起,大部分人选择抓个能糊口的机会,这是“本升专”的生存逻辑。
而国家推动“专升本”,则是对教育导向进行微调,因为未来的产业升级一定是需要兼具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企业的用人逻辑也在悄悄改变。国家统计局对9 万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 44% 的企业面临招工难,其中最缺的是一线普通工人、高技能人才。
这意味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比泛泛的学历更受青睐。比如铁路局的岗位,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实操能力,本科生的理论优势在这类岗位上未必能转化为竞争力,反而专科院校的针对性培养更对企业胃口。
这种变化倒逼教育体系加速转型,未来的教育图景里,“专升本” 与 “本升专” 或许不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人才成长的不同路径。有人通过职业本科成为复合型人才,有人通过技能培训找到精准赛道,有人深耕学术为产业升级储备理论力量。
毕竟,多元的选择,恰恰是教育成熟的标志,社会需要的从来不是清一色的高学历,而是能各尽其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