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新华社发文,胡锡进呼吁,清华北大校园要不要彻底开放?

凤凰网原创|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才,向社会辐射公共教育资源是大学的连带功能,因此,大学该怎么开放,要充分听取本校师生与社区居民的意见,进行民主决策。

图片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7月2日,新华社发布网评《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文章认为,疫情期间,高校严格入校管控。然而在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后的今天,不少学校还是“扭扭捏捏”,校园大门“欲开又止”:有些采取预约制,要么名额太少,要么程序繁琐;有些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些则完全封闭不让进。新华社认为,这种规避管理难度、维持“校内平静”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维落后、校园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随后,胡锡进发文支持新华网的质问,强调已经多次呼吁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至少取消入校预约,凭身份证即可入校,而目前清北等一些头部高校拒绝取消预约制,胡锡进对此表示非常遗憾。

他认为,预约制是疫情期间采取的特殊管控方式,而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公立学校,校园资源不仅为学校所有,在社会道义上也该对社会进行开放;希望所有大学能够将开放水平恢复至2019年,清北等头部高校的开放开拓对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效应,希望它们能够拿出应有的魄力。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年前发生在北大的一件事情: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学校曾引发热议。随后,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发文章表示,北大自2008年起开始进门查证件,此前北大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而自2019年开始,北大在校门口安装了闸机和人脸识别设备,需要人脸识别或核验证件后方可进门,因为不愿意耽误时间查验证件,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

暑期已至,新华社发文后,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开放的问题再度引发了社会热议。对于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图片

大学开放为何难有共识?

在北大教授跨栏入校引发社会热议后,北大曾表示将有序推进校园开放。从北大的回应看,虽然学校为有序开放推出了8项措施,但这样的有序开放,恐怕仍难满足李植副教授的要求。因为“有序开放”,实质是“设限开放”,校外人员要事先预约,进校时要查验身份,学校师生进校也要刷脸或者刷卡,不能想进就进。而李植副教授所呼吁的开放,是进门不需要人脸识别,也不要查看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

大学校园,尤其是公立大学校园,应该向社会开放,由社会公众共享公共教育资源,这一点社会是有共识的。

图片

但是,对于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有人希望破除大学的围墙,让校外人员不受限制地自由进入大学校园,也有人反对大学不设限的开放,质疑如此开放会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增加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并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因向社会开放发生安全问题,社会舆论就会反弹,质疑大学为何向社会开放,允许身份不明的人进大学校园。

其实,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没有标准答案,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听取全校师生、社区居民意见基础上,制订向社会开放的方案。

而且,考虑到大学在全年不同季节、不同时段面临不同的开放压力,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开放方案也应不同。

要让大学开放,既向社会辐射公共教育资源,又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避免这一直成为争议性话题,就要建立长效机制。

我国不同大学向社会开放后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如北大、清华,由于受学生、家长追捧,如不设限制地向社会开放,在寒暑假中,北大、清华校园必定游客如织。

有的大学本来校舍资源就特别紧张,又地处闹市区,向社会开放的话,社区居民都到校园里锻炼,也会让学校本来的场馆资源捉襟见肘。而有些地处郊区的高校,就是完全向社会开放,到校的校外人员也不多。

因此,大学怎么开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学提出一刀切的开放要求。就是北大、清华,其在寒暑假旅游旺季的开放政策,与平时旅游淡季的开放政策也应不同。在寒暑假学生研学旅行的高峰期,可实行校外人员进校预约制;而在平时旅游淡季,则可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甚至可允许个人自由进入校园,不需要登记、查验身份证件。

图片

欧美大学也未必全部开放

我国社会舆论在讨论大学开放话题时,经常拿欧美国家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为例。而其实,国外大学的开放也是因校而异的。

另外,很多欧美国家大学虽然没有校门,和社区融合在一起,参观者不需要预约,就可进入校园,在草坪上看书,在雕像前留影,但却不能自由进入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等楼宇、场所,这些地方通常需要刷卡才能进入,因为设有门禁系统,校外人员要进入的话,需要预约、获得邀请。这就做到开放校园与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平衡。

图片

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才,向社会辐射公共教育资源是大学的连带功能,因此,大学该怎么开放,要充分听取本校师生与社区居民的意见,进行民主决策。

比如,大学的体育场馆,要保障本校师生体育教学与锻炼,向社会开放就不能冲击大学生的体育课、体育锻炼,开放要根据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情况,做出精细化安排,如某个时段可向社区居民开放,且可使用体育场馆,其他时段不向社区居民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接连出台文件,要求大学向社区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

早在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 》,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以此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虽然如此,但大学向社会开放的情况并不理想。

除了开放会一定程度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外,大学还担心增加管理、维护成本。这就需要探索大学开放的长效机制。

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第三方公共资源开放中介平台,由平台整合社区里的大中小学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向社区居民、校外人员开放,同时招募在校学生以及校园人员担任志愿者,为场馆开放提供管理场馆、维护秩序的志愿服务。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校外人员,可以在平台上预约、登记。

这就能提高大学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而且,校外人员进入大学校园,能得到更专业的服务,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公共教育资源。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