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和“黄谣”相关的事件频发。
4月末,
某网红博主在微博口述“见闻”,
影射一位女性会和老年男性“睡在一起”。
7月初,
“女子被造黄谣3年维权换20万空头支票”
新闻登上热搜。
男子黄某盗用吴女士(化名)的照片,
配上虚假的色情邀请和微信号,
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
吴女士因此失去了工作,患上重度抑郁,
维权三年依旧未拿到应得的赔偿。
对于众多的“黄谣”受害者,
谷小萌的经历或能提供一些参考。
2021年,
两名男子偷拍她取快递的照片,
伪造“出轨快递员”的聊天记录,广泛传播,
她的生活一度停摆。
谷小萌积极搜集证据,
在代理律师郑晶晶的帮助下,
以“诽谤罪”对造谣者提起诉讼。
这次案件被最高检察院注意到,
成为全国首例自诉转公诉案件,
造谣者均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谷小萌近期出游照
一条联系到谷小萌和律师郑晶晶,
重新回看那段抵抗的过程,
也为今天深受“黄谣”困扰的女性,
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谷小萌在微博上分享生活
谷小萌不会满足任何人对受害者的刻板想象。“可以聊呀,就是吧,我这个人心大,细节忘光光了,”这是她的开场白。
整场谈话里,谷小萌的状态都可以用“充满能量”来形容,这种状态在她近几年的微博里也能看出来。她细细密密地分享生活里的一切:猫、花、西瓜,还有公司洗手台边被遗弃了一周、无人认领的牙刷杯。
唯有那场毫无征兆的谣言,让她戴上口罩,把自己封锁了三个月。
两名男子编造的“出轨快递员”聊天记录(部分)
2020年7月,“少妇出轨快递员”的谣言在杭州当地的微信群间疯传:一条谷小萌在取快递时被偷拍的视频,视频中她只是站在便利店门口等待领取快件,却被配以数十张伪造的暧昧聊天记录,构成了一则荒诞的“不贞”指控。
之后,外界的声音席卷而至。除却陌生人的谩骂攻击,许久不联系的熟人也给她发来嘲讽的信息,“劝”谷小萌少出门,宣称看到了她的不雅视频;所在的公司甚至以“影响公司声誉”为名,劝退谷小萌。
谷小萌在正观新闻的采访里说,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出门取快递,怕被人认出来、被人议论。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状态”。代理律师郑晶晶也回忆说,谷小萌有过一段时间的轻生念头。
再谈起来,谷小萌把这段抑郁经历解读为生活发生剧变后的必经之路:“接受别人的目光、注视、谈论是需要过程的,人的身体机能会有一段类似免疫反应的时间,这种反应要慢慢去治愈,但在治愈过程中千万不要钻情绪的牛角尖。”
电影《保你平安》中,宋茜饰演被造黄谣的女性
电影灵感来源于谷小萌的故事
谷小萌是“聪明、坚韧、逻辑清晰”的,律师郑晶晶反复说。每桩案件都具有偶然性,但谷小萌演示了在混乱中抽丝剥茧、辨明方向的可能性。
得知有人在外传播自己的性谣言之初,谷小萌获得的信息只有几张伪造的聊天截图和一条视频,不清楚发布者是谁,也不清楚发布目的。
于是她根据有限的信息快速做出判断,自己需要从两个维度处理这件事:1)找到发布者,让其承担责任;2)阻止谣言进一步传播。
当时已经是半夜,她联系了具有法律经验的朋友,了解完常见的处理步骤之后,面对眼下诸多未知,谷小萌决定先睡一觉,第二天一早去派出所报案。
谷小萌去附近派出所报案
找到谣言发布者郎某、何某后,谷小萌通过线上搜索发现诽谤罪通常需要自诉,即当事人亲自去法院起诉,当下她便决定要这么做。
由于因为谣言失去工作,而律师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起初的一个月,谷小萌一直在独立操作起诉流程,她清楚自己须要证明两点:1)他们发布和传播了诽谤信息;2)诽谤信息的传播量达到了法律规定。
通过报警、和发布者直面沟通的录音、或他人的转述,可以很快证明谣言发布者是那两个人。
但第二点比较困难,因为谣言传播平台是微信,郑晶晶律师在采访里解释:“微信群不像微博、小红书是公开平台,可以检索到侵权内容,微信群是相对封闭的,如果你不在群里,就看不到内容,所以很多证据拿不到。”
于是谷小萌开始求助身边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人,同事、邻居、或仅仅是有过交际的。她问他们:“可不可以把你看到的截图发给我,可不可以也帮我问一下你身边的人、你的家人、你的亲戚,有没有人看到?如果有看到的话,可不可以一起发给我?”
回音寥寥,大多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是不回复,或是以各种理由推拒,例如“我也没太注意”“找不到了”。十个人里,大概只有三个人愿意为谷小萌提供信息。
“我会为这件事愤怒,但我也只能带着情绪去搞这件事,而不是完全专注于情绪当中,”谷小萌说。
电影《保你平安》台词
无奈之下,谷小萌想要借助媒体传播扩大求助范围。“但是我没有联系过记者,不知道该怎么联系,也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接触我的事情。所以当时还说,明天什么都不干了,只找记者,只干这一件事。”
心灵感应般地,第二天醒来,谷小萌就收到了一条好友请求,来自杭州当地的一家电视台。对方愿意帮她刊登求助信息,公开了她不常用的电话号码,请能够提供帮助的群众联系她。
这则信息登上了杭州当地热搜,虽然只收到了一条短信,但这条短信的内容为谷小萌提供了关键证据——一篇浏览过万的公众号文章。
她拿着这篇文章去做公证,同步联络其他媒体,以尝试收集更多证据。
截至这一步,都是谷小萌独自摸索着推进的结果。果决、坚定,就好像只要这么做,一定会收到好的反馈。但她心里再清楚不过,结果也很可能是失望。
“其实自诉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我觉得甚至不止50%,但我做这些事情,初衷是为了让自己不后悔。如果失败,我一定会难过,但这个结果我还是可以接受,因为我为自己争取过,只是失败了,而已。”
自诉立案后,最高检察院留意到这件事,将案子转为了公诉。在国家公权力的协助下,后续的证据固定和定罪量刑都变得比预期中顺利许多。
找到造谣者、联系到媒体、拿到证据、自诉立案、转为公诉、拿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一切都被谷小萌归为自己的“幸运”。
郑晶晶认同幸运的存在,但她更相信是谷小萌的坚持推动了案件的最终成功。
电影《保你平安》剧照
如果真要说有哪一点是“幸运”的,或许是谷小萌和代理律师郑晶晶的相遇。
求助信息被一位自媒体博主转载后,谷小萌收到了许多私信,网友们把自己看到的造谣内容截图转发给她。其中一位顶着毛茸茸的“朱迪警官”头像的女生,在发完证据之后,额外给了几点处理建议,最后跟了一句:
“影响极其恶劣,建议不要私了,走刑事自诉。”
私信来自郑晶晶。
郑晶晶和谷小萌最初的私信
在此之前,谷小萌尝试自己整理自诉材料,最后发现“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干”,司法系统里的流程与规则,难在短时间内搞清,而如果材料出现了差错,很有可能间接影响最终结果。
找律师的过程就像寻找合适的心理医生,如果双方理念有绝对差别,无法建立信任感,那么合作很难推动。
“有些律师真的很贵,大概二三十万,我当时惊呆了,我想这也没出什么命案啊。他们对我说 ‘我来告诉你怎么做,我们先给谁发律师函,然后再怎么样’,我就觉得我又不是公众人物,没有必要为了维护我的权益给各方发函,再管他们要那么一点点赔偿的钱,而且赔偿钱可能还不够付你的律师费。”
赔偿金从来不是谷小萌的目的。
最初她只想讨要一则道歉视频和实际经济损失费,却得到了对方的挑衅:“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她坚决地提起自诉,想要证明造谣并不只是“玩笑”,而是违法的、需要付出代价的。只要能够抬高一点造谣的成本,即使只是让这件事没那么容易过去,谷小萌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
郑晶晶在私信里的那句“走刑事自诉”,与谷小萌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谷小萌点进郑晶晶的主页,发现对方是律师,于是询问她是否对自己的案子感兴趣,约在律所见一面。
郑晶晶坦白地告诉谷小萌,在见面前她做了准备,查到全杭州的诽谤罪自诉中,成功立案的只有个位数,也就是说成功几率非常低。
谷小萌已经听惯了这样的事实,很多律师都将诽谤罪自诉的高失败率摊到她面前,告诉她这么做很难,“所以你不要这样去做了”,或者建议她直接转向更容易胜诉的名誉侵权案。
只有郑晶晶在看到谷小萌坚持、又查看了一遍手头的证据之后,告诉她:“我们可以去试一试。”
造谣者是快递站附近便利店的老板
郑晶晶回忆说,那时候,她手头正在代理另一桩造谣案件,同样是一名女生被编造涉性谣言,发布在微信群里,所以她熟知谣言的模样。在杭州当地的群里看到有关谷小萌的造谣内容时,郑晶晶第一反应“这不是真的”,“这里面的故事编得太完整了。平常我们跟人沟通,不会想那么仔细,每一步都有视频、有照片、有聊天记录,是不是就像在拍电影、拍短剧一样?”
郑晶晶当下就在群里质疑了信息的真实性,还和群友讨论了一番。后来在微博上刷到谷小萌的求助,因为对这件事有印象,便回到群里把信息找出来,作为“热心网友”将证据发给了谷小萌。
被问到提供证据时的顾虑,郑晶晶的声音里有藏不住的吃惊:“当时我都没有考虑到说提供证据就会引火上身?这可能跟个人性格有关系,我属于那种在外面如果看到别人吵架,可能也会帮忙报警、去劝阻什么的。提供群聊截图是非常小的事情,我不觉得会给我带来什么麻烦。”
在郑晶晶眼里,谷小萌算得上“完美受害人”,因为她和被告人完全不认识,属于无妄之灾,同为女性,郑晶晶共情谷小萌。随后郑晶晶又紧接了一句:“但我办案子不太会轻易共情,因为共情这个东西没有用,它可能影响我对案件的判断。”
而就在前几天,谷小萌也在谈话里说:“我始终非常坚信一件事情,就是情绪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莫不如在最好的时机冷静地想一想事情怎么处理。”
一拍即合。
最终确定了委托郑晶晶团队代理案件,谷小萌选择全然地相信郑晶晶,在理解诉讼方案后,高度配合团队落地。
“遇到什么事情,包括她要对外接受采访,或者要在微博上发什么内容,写什么文字的东西,都会提前跟我沟通,听我的建议,”在郑晶晶眼里,谷小萌也算得上“完美当事人”。
很多时候,当事人会因为焦虑和不信任感,与律师团队之间信息不完全透明,或在定下代理团队后,继续从外部获取法律建议,并以此请求团队修改应对方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方案的完整性。
而郑晶晶也是个干脆利落的人,“如果你不信任我,我就不代理这个案子。”
每当同行谈论到这个案子,她都要提一句:“当事人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谷小萌近期的照片
“吴女士”是案件期间,谷小萌在媒体中使用的化名。2021年8月,结案的近半年后,谷小萌参加新闻媒体的线下活动,第一次以本名出现在大家面前。
“做错事情的是他们,在这件事上我没有做错任何,为什么要为了别人,不敢承认我是谁?”谷小萌说。“我们有的时候在意别人的目光,想让别人放过我们,但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从内心先放过自己。”
“吴女士”,这个名字曾是保护她的外壳,而摘下这个名字,意味着她不会沉浸于被伤害的情绪当中。
从那之后,生活重新慢慢运转起来。
两年前,谷小萌爱上了骑行,狂热的那种。现在她的微博里塞满了穿着骑行服、戴着厚头盔的对镜自拍,还有那辆粉色单车。下班后,固定每隔一天去骑行,一次三、四个小时,五、六十公里,回到家通常是半夜。
谷小萌下班后夜间骑行
两年前是她刚回北京的时间,由于背负着舆论,暂时没有工作,只是陪着爸爸骑行打发时间,用的还是共享单车。后来发现单车上的风很宜人,沿途的风景也是之前从未留意过的。
“如果在春天,每周都骑的话,你就会知道北京都会种哪些花,这些花谁先开,再轮到谁开,开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之前,谷小萌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甚至对交友有几分挑剔;但开始骑行后,除了以闲逛目的独自出车,也会和骑行圈的朋友们一起,比拼速度和耐力。
谷小萌和同伴们一起在郊外骑行
当然,过去从未彻底消失,四年前的故事还是留下了痕迹。
她会下意识关注网络谣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谷小萌转发过许多次其他受害者的求助,理由是“我是受到过大家帮助的,我觉得我该这么去做”。
从她的观察来看,大多谣言都是漏洞百出的,只要仔细甄别就能找到破绽,但传播谣言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人们获得道德优越感和从众的安全感,这两点足以诱惑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按下转发键。
谣言事件、甚至黄色谣言仍在持续登上热搜。郑晶晶也坦言互联网环境并没有变得更好,“甚至我们去开研讨会,和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一起坐下来聊网络暴力的话题,在座的有几位教授,他们自己也被网络暴力过,这也是很讽刺的。”
后续她接手了更多有关网络暴力以及名誉侵权的案件,大多止步于行政处罚或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成功难以复现。
面对类似困境,郑晶晶建议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报警。派出所能够协助获取侵权人的相关信息、完成笔录。如果案件符合行政处罚条件,公安局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如果希望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则可以咨询律师,提起相关诉讼。
而关于“固定证据”这一关键环节,郑晶晶补充说,通常大家只会录屏与截图,这是最低限度的保存方式。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携带证据去线下公证处进行公证。如果不清楚如何取证,也可以寻求律师帮助。
谷小萌建立了一个互助群聊,叫“我们都是‘吴女士’”。曾经的化名,以一种公用化的方式,成为所有经受过、或正在经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的代称。
2020年,谷小萌以“吴女士”为名建立互助群聊
建立群聊的初衷,是因为许多遭遇类似的受害者找到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她想聚集起一群跨领域的专业人士,例如律师、媒体人、心理咨询师、老师,为更多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虽然距真正建立起理想中的公益组织还有很长的路,但谷小萌尽力回复几乎每一条求助私信,根据他们的诉求,给一些建议。
她记得有个小女孩来私信,说自己遭遇了黄谣。女孩很坚强,希望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年纪太小,家人强烈反对,说“闹大了”不好做人。谷小萌陪她聊了很久,女孩最后选择妥协,而她理解她的无奈。
谷小萌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最佳的维权处境与支持系统,“我不会因为自己这样做了(刑事自诉),告诉你你也要这样去做。”哪怕有人只是想说说话、倾诉情绪,她也认真回应。
谷小萌不再是“吴女士”,她成为了更多“吴女士”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