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1+6”配套业务规则落地。
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预先审阅》《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8号——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等配套业务规则。在配套业务规则公布后,专家学者、科创板公司董事长、券商投行负责人、创投机构投资人等纷纷发声,对配套业务规则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认为此次深化科创板改革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痛点难点问题,主动适应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和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需求,进一步增强了科创板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专家学者:科创成长层提供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张宗新表示,从全球实践看,科技型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大、转盈利周期长,资本市场服务能否有效覆盖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是市场各方判断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标识性因素。例如,纳斯达克对未盈利企业上市给予较高包容度,2019年以来,纳斯达克IPO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上市时未盈利,合计融资额占比超过80%。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长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张宗新表示。在他看来,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有利于更好维护市场稳定,减少改革阻力,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更可控的“试验空间”,又有利于集中管理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便于投资者更好识别风险,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姚亚伟表示,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重要参与主体,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投资经验,对于企业的科创属性和未来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能够借助顶级风投、产业基金等专业机构的眼光,为审核注入“市场智慧”。在姚亚伟看来,这一机制被市场视为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助推器”,旨在通过市场化力量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与境外市场不同的是,科创板此次改革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仅针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开展小范围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情况只作为审核注册的参考,不构成新的上市条件,并非上市‘门槛’,不影响科技型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科创板。”姚亚伟说。
姚亚伟表示,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是科创板发挥“试验田”作用,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经验的又一改革实践和有益探索,有助于通过参考专业机构对前沿科技的研究、专业判断和“真金白银”的投入,进一步凸显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和成长性,对于帮助投资者发现企业投资价值具有参考作用,有助于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提升定价效率,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精准性。
科创板公司掌门人:专属通道加速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
针对科创板改革“1+6”措施以及配套业务规则,科创板多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专属资本市场通道为公司加速了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
泽璟制药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表示,作为首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公司自登陆科创板以来已实现多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此次设立科创板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政策,一方面将支持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有助于其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商业化;另一方面也将使资本市场更好地适应科技型企业盈利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
奥比中光董事长、总经理黄源浩表示,自2022年7月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到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公司的每一步成长都植根于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融资环境,也得益于各项改革举措的扎实落地。
拓荆科技董事长吕光泉表示,公司一直深耕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2022年上市时,公司业务初具规模,尚处于未盈利状态。上市后,借助科创板平台,公司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曾得益于科创板对未盈利科创企业的包容与扶持,如今更为其他尚处成长期的未盈利科创企业欢呼鼓劲。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表示,科创成长层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聚焦“硬核”科技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开辟了专属通道,助力企业突破“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瓶颈。科创板改革“1+6”政策的出台,将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政策赋能与技术优势的双向奔赴”,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云天励飞也将继续加大在大算力AI推理芯片的研发投入,引领中国AI推理芯片生态建设,迎接大模型云端推理服务、AI智能硬件和机器人等产业爆发。
翱捷科技董事长戴保家表示,“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举措,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释放了积极信号,即资本市场在向“重长期价值”转型。在戴保家看来,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需持续投入研发的硬科技企业将获得两大关键支持:一是融资环境的包容性提升,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时间差得以被合理包容;二是估值逻辑的重塑,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潜力等长期价值指标将获得更充分的市场认可。
在信科移动董事长孙晓南看来,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与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精准呼应了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诉求与成长规律。在孙晓南看来,科创成长层的设置,实质是为核心技术攻关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优质企业铺设了一条“韧性赛道”,肯定了那些虽短期未盈利,却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清晰成长路径的“潜力股”,让资本有更多耐心伴随企业穿越创新周期。第五套标准的重启则充分体现了政策对“硬科技”核心指标的重视——技术突破性、产业引领性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维度。这些改革直击科创企业融资痛点,让市场更理性地评估技术积累与长期潜力,而非短期盈利。
和辉光电董事长傅文彪同样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精准锚定了一批技术壁垒高、发展潜力巨大但尚未达到盈利门槛的“明日之星”,为这类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的硬科技企业开辟了专属的资本通道,助其跨越“死亡谷”,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
“科创板改革‘1+6’政策打破了传统盈利指标的束缚,将价值判断的核心聚焦于技术先进性和未来市场空间,为更多处于关键研发或早期商业化阶段、代表国家战略方向的创新企业打开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大门。”傅文彪说。
券商投行:对未盈利企业集中管理便于投资者识别风险
华泰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天翔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能更好支持早期创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利于向市场进一步传递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吸引更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而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集中管理便于投资者更好识别风险,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招商证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杰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增加的不仅仅是一个板块,更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闭环生态的关键一环。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创新型企业,对未盈利上市公司进行差异化统一监管兼顾了发展和安全,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增长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而在国泰海通证券业务总监、投行委总裁郁伟君看来,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与IPO预先审阅机制,既优化了审核资源配置效率,也强化了风险防控,体现了监管层在支持“硬科技”与保护投资者之间的平衡。
中信证券投行委主任孙毅表示,科创成长层要求个人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应当满足现有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基本要求,同时,针对科创成长层企业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也作出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帮助其充分识别未盈利企业风险。
包括华泰证券和招商证券在内的券商均表示,将向投资者充分揭示科创成长层企业相关风险,切实落实好科创成长层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责任。
创投机构:提升科创板对耐心资本的吸引力
据统计,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已达10.96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3.41万亿元,为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有九成在上市前获得了私募基金投资。经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可以发现,具有资深投资者入股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总体较好;已上市未盈利企业的资深投资者入股相关指标总体高于终止审核的企业。
浦东科创集团海望资本执行总裁孙加韬表示,允许非盈利高科技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硬科技的热潮,科创板推出后,之前很多投资消费、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投资机构,也纷纷转投硬科技,可以说,科创板的推出,改变了中国创投界近年来的投资方向。
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曹正表示,科创板改革“1+6”政策的推出,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在增强对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的同时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极大提升科创板对优质公司和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吸引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平台。据透露,国投系基金坚定支持科技创新,已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
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刘济帆表示,达晨财智作为深度参与中国科技创新投资的一线创投机构,高度认可科创板六年来的建设成就及“1+6”政策的战略导向,引入预先审阅机制等举措,可以提高正式申报质量和审核效率,使科创板制度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
责编:万健祎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