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迎来多重好消息,出海授权从数量到金额均出现重要突破。在资本市场,创新药行业迎来估值修复。港股创新药板块高歌猛进。以恒生系列指数为例,截至7月14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25年以来的涨幅高达6 4%。
彭博新闻社最新独家分析显示,从受诟病的仿制药市场,到创新药研发数量超越欧盟,直追美国,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国制药商已走出长期以来的仿制时代,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向西方药企发起强劲挑战。
研发管线激增,数量逼近美国
基于对制药信息提供商Norstella数据库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去年进入研发阶段的抗癌、减肥等新药数量激增至1250多种,远超欧盟,并逼近美国的约1440种。这一数字变化反映了全球医疗创新重心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的这个行业现在不仅几乎与美国齐平,而且还具有这样的增长轨迹,”Norstella的思想领导力副总裁Daniel Chancellor表示,“仅从研发管线数量看,未来几年中国超越美国并非耸人听闻。”
这一转变速度惊人。2015年中国启动药品监管体系全面改革时,仅向全球创新药研发管线贡献了160个化合物,占比不到6%,落后于日本和英国。此后监管改革简化审查、提升标准,加上“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生物技术投资的刺激,以及海归科学家的主力作用,共同推动了行业繁荣。
质量飞跃,国际监管机构认可度提升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创新药质量的飞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全球最严格监管机构,越来越多地认为中国药品前景广阔,给予其优先审评、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等加速审评待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在获得此类快速审查方面已略微领先于欧盟。
中国传奇生物研发、强生负责上市的细胞疗法,成为早期成功典范。该疗法在治疗致命血癌方面显示出潜力,获得了多项加速审评资格,并被认为优于一项美国竞争疗法。
国际巨头高价抢购,资本信心增强
尽管在获得加速审评资格的绝对数量上仍落后于美国,且风险规避倾向导致中国顶尖公司多聚焦改进现有疗法,但中国重大突破正被全球制药巨头以创纪录高价收购,这表明全球对下一个重磅药物的竞争正逐步向东方转移。
康方生物一款在研究中显示优于默克Keytruda的抗癌新药,被比作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DeepSeek时刻”。Summit Therapeutics以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其海外权益。默克、阿斯利康、罗氏等跨国药企纷纷收购中国资产,辉瑞更在今年5月创下纪录,与三生制药就一款癌症治疗药达成12亿美元首付款协议。
生物制药交易数据库DealForma显示,此类交易价值和频率均在增加,反映出国际药企对中国原创新药竞争力及商业化前景的信心增强。Norstella的Chancellor指出,中国庞大的候选药物数量,使得亟需引入新药的跨国公司如今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地撒网”。(国际财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