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江西省南昌市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近日,青年教师申娜娜与她授课班级的三位学生王宇驰、苗逐辉、戴瑜璐师生同台共讲,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B2303班及现场观摩的校领导、专家呈现了思政教学新样态。
本节课以“1+1+1>3: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主题,最大亮点在于突破传统师生角色。申娜娜老师以一段在江西省知名企业——江铃集团实地调研的视频导入课堂。视频生动展现了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刘辉的奋斗故事、企业与教育融合的实践以及“从‘德国芯’到‘中国芯’”的核心技术突破案例,具象化地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在江西工业一线的强大生命力。围绕“江铃汽车实现逆袭的密码何在?”这一源自本土实践的设问,课堂迅速聚焦。
随后,讲台交给了学生。三位深度参与前期研学备课的同学依次登台:王宇驰剖析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性,强调思政引领、人才支撑与科技赋能的协同;苗逐辉论证科技自立自强是民族复兴基石,呼吁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戴瑜璐则阐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核心地位,分析人才培养与汇聚机制。他们的论述逻辑清晰,展现了将理论学习内化后,结合本土实践进行表达的能力。
申娜娜老师在总结环节深化了三者辩证关系及一体化战略意义,并寄语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知识转化为建设祖国的行动。
这堂在江西南昌呈现的创新课,实现了思政课堂的“三重转变”:学生从被动“听讲者”跃升为主动“讲述者”,教师从“主讲人”转型为“引导者”,课堂从单向“灌输”升级为双向“共研”。其成功之处在于将江西本土标杆企业(江铃)的社会调研案例、理论深度阐释与学生实践体验无缝融合,生动解码了“教育托举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强国逻辑,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强国建设,我在其中”的使命感。
现场观摩的南昌职业大学校领导与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学院院长张天政指出:“这堂‘师生同台’课,不仅创新了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讲述中深化了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是推动思政课‘内容为王’与‘形式创新’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具有可推广性。”学院党总支书记吕中华认为,学生从“政策听众”到“战略讲述者”的转变,是价值内化的关键标志。
学院副院长贾永娟评价道:“‘师生同台’构建了深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双向激发、教学相长的模式,显著提升了课堂的思维深度和情感温度。”
学院俞教授从理论维度评价:“课程精准把握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本土案例将宏观战略具象化,实现了理论阐释的深度下沉,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性认知框架。”
学院卢教授则强调了实践价值:“将江铃这样的本土标杆企业实践引入课堂,是思政课连接社会大课堂的典范。它有效破解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难题,为青年学子理解‘国之大者’提供了鲜活的地方视角和情感认同基础。”
夏教授则从学理角度肯定课程构建了“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驱动”的完整逻辑链。听课学生普遍反映“听得懂、有共鸣、获得感强”。
校外专家指出,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这堂思政课,是江西省高校积极响应“大思政课”建设、扎根地方实践推动思政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其探索的“师生同台、知行互嵌”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为新时代思政课如何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江西实践”样本。
(作者: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擎)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