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果园没有白天的蝉鸣,只有几束手电的光在枝叶间移动。几位大学生围着一棵柚子树,反复调整手机和设备的角度,屏幕上跳出“图像上传失败”的提示。又是一次测试失败,但他们没有急着离开,而是蹲下来讨论数据格式和识别逻辑。这是井冈山大学“AI柚卫”项目团队工作的日常之一。三年里,他们从课堂走进田间,用图像识别与预警系统服务果农,用汗水和耐心将一个点子变成现实。
“AI柚卫”是一套集图像识别、预警分析和防治建议为一体的病虫害管理平台,起步于2022年。那一年,团队在江西省新干县调研时,目睹一片果园因黄龙病被整片砍伐。面对果农因难以及时识别病害而造成的损失,成员们希望用人工智能提供更便捷的识别手段。
图为学生们在果园拍摄的有病虫害的柚子
项目启动初期并不顺利。团队采集的首批5000多张图像因拍摄角度不一、标注不准,训练出的模型识别率长时间维持在60%左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员们分组前往吉安市八个县区重采图像,在果园蹲拍、比对、复验,有时一拍就是一整天。图像采集完后,他们还需要咨询农技专家确认病虫种类与特征,确保每一张标注都准确无误。
图像之外,是模型构建的反复试错。计算机方向的同学查阅大量研究资料,尝试引入梯度累积算法提升识别效率,并通过校内指导教师牵线,与校外研究人员展开交流讨论。每一次参数调整后,大家就回到实验室进行测试,几百张图像一一验证,记录识别准确率、误判率,逐步推动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2023年冬,红蜘蛛识别模块初步优化完成,准确率达97%,成为整个平台最成熟的功能之一。
技术开发与应用同步推进。团队将识别功能集成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中,果农可以通过手机上传病虫图片,获取系统自动生成的识别结果和防治建议。系统还结合气象和地理信息,能够对特定区域病虫害发生风险期进行预警提示。
在推广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在学习如何让系统更贴近农户需求。在安福县试点时,团队与果农面对面交流,观察果农操作,记录他们的疑问与使用习惯,随后根据反馈调整界面布局和语句表达。一次次现场指导后,不少果农逐渐开始独立使用系统,并主动将平台推荐给邻近果园。
图为学生们下乡帮助果农学习使用AI柚卫
整个项目的背后,是一个由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协作团队。负责人巫海涛负责整体架构与模型设计,陈荣雪和袁闽杰参与图像采集与数据库搭建,邓星薇、邓通文等负责系统测试与演示推广。胡子涵、刘坚、曾宇轩分别承担知识产权、平台运营、宣传文案等事务。遇到问题时,团队集体讨论解决,必要时请教导师或专业人士,共同推进每一项任务的完成。
目前,系统已在吉安13个县区推广,服务农户超过8000户。据示范园区反馈,平台使用后病虫害损失率从28%降至8%,农药成本平均减少30%。项目已申请两项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并建立起“基础服务免费+高级服务订阅”的运营模式,探索长期可持续路径。
“AI柚卫”的过程,是一群学生从技术原理走向现实问题的过程。从图像采集、模型训练、功能开发到田间测试,他们在失败中不断调整思路,在反馈中逐步完善系统。他们的目标不宏大,只是希望果农多一份方便,病虫害少一点损失。如今,项目仍在持续更新,成员也仍在继续打磨每一个细节。三年过去,他们依然认为,这条路值得继续走下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