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广东财经大学“密石红韵”实践团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深入增城区派潭镇密石村开展为期七天的深度调研。实践团聚焦红柿产业发展现状,探寻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之道。
田野调研:传统优势产业的现实困境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密石村红柿种植面积约2000亩,“密石柿饼制作工艺”已列入增城区非遗名录。驻村书记自豪于“增城十宝”和“区级非遗”两块招牌,但也坦言痛点:“山高路远,好果子运出去难。”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发现密石红柿产业面临多重挑战: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批发市场,线上销售占比不足15%;品牌知名度有限,产品附加值偏低。种植大户壮叔道出农户心声:“三十年种植经验在手,但年纪大了,线上销售技术学起来困难。”调研显示,全村60%以上的种植户年龄超50岁,数字化营销技能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深入田间:发现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民情。非遗传承人芬姨讲述五十年坚守柿饼手艺的故事,详细记录传统柿饼的十二道制作工序。队员们了解到,其儿媳巧妙借助抖音、朋友圈等数字平台,开辟线上销路。
队员们探访了保留着柿树的网红民宿“宿山房”,该民宿将新式风格与本土元素设计融合,引导游客体验乡情。同时,密石村在筹建山林步道,未来游客可沿此探访抗战遗址、欣赏漫山红柿。村民徐姨等人也共同期盼着:“希望旅游设施能更完善,吸引更多客流,让我们的红柿香飘得更远。”
思维碰撞:数智赋能的创新方案
面对密石红柿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实践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方案探讨。带队教师刘志宏提出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的设想:“让消费者扫码就能追踪红柿'从枝头到舌尖'的全流程信息,这样既提升了产品信任度,也增加了附加值。”学生团队则建议打造密石红柿专属IP形象,将红柿故事融入动画、文创产品中,增强品牌记忆点和传播力。针对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团提出将红柿种植观光、采摘体验、非遗柿饼制作与特色民宿、森林步道等旅游设施有机融合,助力密石村打造“农业+文化+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
村委干部对这些创新思路高度认同,驻村书记表示:“青年学子的专业视角和创新理念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期待借助你们的智慧和力量,探索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意义: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通过七天的深度调研,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数字技术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真正解决农民的现实需求。”一位队员感慨道,“我们要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发展,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农民。”
密石红柿的“出山路”正在数智赋能中逐渐清晰。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大山深处的红柿园和广阔的市场,更承载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美好愿景,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与青春力量。(通讯员:李晓莹 指导老师:刘志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