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修建的硬化耕作道“缩水”;工程公示点只有水泥台子,不见公示信息;多个浇灌出水口无水,玉米地遭旱。
近期,重庆、山西等地群众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当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无法使用,影响粮食收成。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未按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管护不到位、浇灌设备建而不用等现象。
重庆酉阳县:
工程未按规划建设 2米宽耕作道“缩水”
酉阳县酉水河镇洞口村地处重庆市东南部山区。
6月中旬,洞口村村民反映,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存在水渠排水不畅、无耕作道等问题,致使部分水田撂荒。
村民们反映的高标准农田是“酉阳县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洞口村是该项目的第15标段,该标段“工程量清单限价表”显示,洞口村相关工程限价超355万元。
6月20日,大雨。记者走访洞口村七组发现,村民反映的高标准农田有251亩,处于两座山体中间的平坦区域。一条长满杂草、宽约5米的水渠从农田中间流过,两侧的农田有的种着水稻、黄豆、玉米等作物,有的长满一米多高的杂草。
村民白小成告诉记者,2023年完工后,因为水渠排水不畅,所以一些水田容易受涝被撂荒。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处水田,里面已长满杂草。他告诉记者,这片水田已撂荒两年。“这里根本没得到平整,还是最低点,一到下雨天,水排不出去。”
有村民向记者展示拍摄于5月下旬的照片:田里石头遍地,杂草和庄稼长在一起。
洞口村七组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布局图显示,应新修田坎3176米,改建两条2米宽的硬化耕作道。
记者沿途查看发现,上述耕作道并未按规划修建:1号耕作道是一条宽度约50厘米的田坎,跨沟盖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们用水泥电杆、钢护栏和木头搭建的“桥”;2号耕作道则是一条宽度约1.5米的河堤路,挨着农田侧被种上黄豆等农作物。附近的高标准农田公示牌只有水泥台子,未见公示信息。
出现渗漏的洞口村高标准农田1号蓄水池。人民网记者 游天燚摄
在洞口村二组,两个蓄水池无配套浇灌设备。有村民告诉记者,“需要用水时,只能用桶舀水拉到地里去,一点也不方便。”
记者发现,蓄水池未按照规划位置建设,有蓄水池出现渗漏。对此,酉阳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姜军解释称,施工方未按规划建设蓄水池和耕作道一事是通过县农业农村委同意的。他表示,将对村民反映的蓄水池渗漏等问题进行整改。
在洞口村二组,有村民反映,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被种上果树。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在洞口村七组,约28亩永久基本农田已成为“稻田蟹”养殖场,有的被种上柚子树。
对此,酉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开挖水田建成的“稻田蟹”养殖场和种植果树一事,“会督促整改”。
7月3日,记者回访现场,酉阳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冉玉峰向记者表示,县里已关注到部分高标准农田撂荒、永久基本农田被占用一事,已制定相关整改计划。
山西长治市:
玉米遭旱亟待浇灌 多个出水口无水
“一个多月来没下过雨,再这样下去,肯定要减产。”
6月27日,长治市上党区北呈乡西坡村村民李正利指着自己正在遭受干旱的玉米植株说。此前,他向村里提出放水浇地的诉求,得到的回复是“管道坏了浇不了水”。
在西坡、东坟、西坟三村交界处,有约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记者走访附近村民得知,该高标准农田在4月底种上了玉米,按照正常长势,玉米植株应长到1.5米高。然而,部分农田里的玉米植株卷叶明显,已出现褐变,呈枯萎状。
在上述高标准农田里,记者发现一些用于浇灌农田的机井房已经废弃,电缆被剪断,水泵也不见踪影;一些农田里,黑色的管道断裂。
西坡村东南、二广高速东侧,有约100亩的高标准农田。虽然地里有配套的浇灌设备,但玉米植株还是遭旱。
村民李华告诉记者,2022年春天,这里被划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并陆续修建集控室、机井、出水口,但“3年以来,没得到一滴水用,还得靠天吃水”。
记者沿途查看在地里的11个出水口,未发现控制水量的开关,接口也无使用痕迹。集控室内公示的“控制系统操作规程”显示,用水户使用水时,需打开总电源,将感应卡放置在控制器感应处。然而,有需要用水的村民们却告诉记者,自己没有户头,也未曾持有感应卡。
未交付村民使用的感应卡。人民网记者 游天燚摄
“村民需要用水时,可以打我或者村支书的电话。”7月7日,记者回访西坡村时,当地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人、西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随林兵称,项目建成验收至今,没有村民使用过浇灌设备,是因为“嫌麻烦”。
据随林兵介绍,西坡村共建有2个集控房,4眼机井,110多个出水口。记者测试发现,2号集控房控制的1眼机井、11个出水口均正常出水。
1号集控房控制着3眼机井、近百个出水口。记者分别测试了3眼机井的多个出水口,均无水流出。
管护人员现场测试浇灌设备,出水口未能出水。人民网记者 游天燚摄
随林兵见状叫来一名负责维修的工作人员,经过排查,怀疑集控房至机井的线路出现异常。该工作人员称,其他出水口也都无水。
上党区北呈乡乡长张建波解释称,1号集控房周边的农田属于煤矿采空区形成的塌陷区域,“可能是因为塌陷导致相关设备损坏不能出水。”对此,他表示,将立即展开排查。
多地高标准农田管护不当
农业农村部:加大力度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记者调研发现,类似情况在多地出现,部分已得到整改。
3月底,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大岭村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村里的2100多亩高标准农田内的浇灌机井损坏严重,机耕道不通,影响耕种。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一条农资运输道路被大水冲毁已久。与这一高标准农田项目配套的机井房也已大量损坏:铁门锈蚀、电线被剪断、潜水泵及管道缺失……
记者采访后,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
6月5日,村民向记者发来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的整修视频:被大雨冲毁的道路已经被碎石填平,农田旁边的排水沟里,水泥管道已经铺设完成,有挖掘机正在进行盖土作业。
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大力桥村,有群众反映,近百亩耕地撂荒已三年。村民拍摄的照片中,这些耕地紧邻村庄且连片;田里荒草丛生,有的野草长至1米多高;有的水渠已经损坏。
“他们反映情况后,区里立即组织人来调查、整改。”大力桥村一名退休村干部告诉记者,撂荒的农田曾在3年前被承包,因为承包方经营不善导致撂荒,相关水利设施也未得到有效维护。
6月23日,记者实地探访涉事农田发现,原来撂荒的农田里已种植水稻。有村民称,已找到新的承包方。
群众反映的农田已种上水稻。人民网记者 游天燚摄
去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工程“回头看”专项行动,聚焦2019年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摸查田间水利设施工程质量、资金拨付使用、工程设施管护等方面的问题。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信息,自相关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解决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当前存量问题还未见底,增量问题还有发生;要加大力度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查、改、治”全覆盖推进,持续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
(文中白小成、李正利、李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