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开展“非遗兴农,生趣明农” 探索生物非遗文创,助力农业发展儿童夏令营活动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非遗兴农,生趣明农”团队为探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物农业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和农业生物的兴趣。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非遗兴农,生趣明农”团队为探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物农业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和农业生物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结合。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兴农,生趣明农”实践团队顺利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十教为雅安八小的小学生们在7月8日至7月14日,举办了为期七天的探索生物非遗文创,助力农业发展儿童夏令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小朋友们的文化自信和培养生物科学兴趣,为国家提供更多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本次活动为学生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生物非遗文化的桥梁,让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梵音袅袅焚香牌”

7月8日上午,香牌主题非遗文创课程正式开启,揭开崭新篇章。檀香缭绕,我们的老师缓缓讲述香牌的悠久历史,并手把手指导小朋友们制作各式香牌。通过亲身实践,小朋友们深刻体验到中国香道的独特魅力。

Image_1752756115070.jpg

孩子们在制作香牌 朱瑞阳摄

“齐民要术显农耕”

7月9日上午,我们的老师详细讲解了《齐民要术》中关于农耕模式的知识。在悠悠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古人通过不断改良农耕技术,使得亩产量逐步提升。这一过程让小朋友们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Image_1752756127699.jpg

老师正在讲解《齐民要术》 周正伟摄

“草木扎染溯本源”

7月10日上午,草木含情,染织绸缎,我们的老师引领孩子们探究扎染的起源,体验扎染的乐趣。小朋友十分欣喜地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出做出独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

Image_1752756275571.jpg

老师正在讲解扎染工艺 周正伟摄

“五彩绳弄编蛋兜”

7月11日上午,五彩丝线精心编织成蛋兜,端午佳节传承民俗,童趣之中蕴含安康。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动手编织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绳蛋兜,为自己和家人寄托美好祈愿。

Image_1752756082616.jpg

孩子们正在编织五彩绳 朱瑞阳摄

“绒花如雪簇海棠”

7月12日上午,老师向孩子们讲述了绒花的历史,并展示了绒花制作工艺的精妙之处。绒花是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通过巧手捻搓而成的立体丝艺饰品。其谐音“荣华”,承载着人们对富贵安康的传统祈愿。

Image_1752756275571.jpg

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 朱瑞阳摄

“夏日炎炎品凉茶”

7月13日上午孩子们学习了凉茶工艺中的中国智慧。凉茶,以岭南草本为基底,融合中医理论精髓,是一种养生饮品。它经过百年传承的古法技艺精心炮制,承载着清热解毒、祛湿健体的东方智慧。

Image_1752756102172.jpg

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课 陈嘉豫摄

“香囊有计防蛇虫”

7月14日上午 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小朋友们迎来了香囊制作课程。在炎炎夏日,香囊中的草药香气能够有效驱赶蛇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份安宁。在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非遗兴农,生趣明农”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的夏令营活动圆满结束,这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传统文化的体验,生态科普的启蒙,孩子们也通过活动锻炼了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本次“非遗兴农,生趣明农”——探索生物非遗文创,助力农业发展儿童夏令营活动学生覆盖面广,形式多种多样,结合了优秀的非遗文化并引导学生们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团队成员切实做到了知行合一,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时代号召、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拓宽眼界的同时,增强学院的文化自信,锻炼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利于日后的职业发展。是我们川农生科院非遗兴农团队给他们一次难忘的特别的幸福的经历!同时也为我国非遗传承贡献了我们川农生科人的一份力量!(柳治豪)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