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青春岐黄赋能队“三下乡”:中医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七月的黔中大地,草木葱茏,药香弥漫。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的七名队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来到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杠寨村的山林与村寨。

青春岐黄入黔乡:中医药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七月的黔中大地,草木葱茏,药香弥漫。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的七名队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来到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杠寨村的山林与村寨。别看队伍人不多,却包含了药学院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等多个专业的同学,指导老师们更是个个“身怀绝技”、各有所长:对中医药学知识如数家珍的中药学教研室覃容贵教授,谙熟中药鉴别、质量分析的徐昌艳讲师,对健康药食两用产品研发颇有心得的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的罗忠圣副主任药师。在这里,他们以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药法宝为村民们提供精准用药咨询,以标本制作的实践课堂深化专业认知,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连接高校与乡村的传承。这场扎根乡土的实践,不仅让杠寨村的山雾中多了药香与欢笑,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民生中读懂了中医药的温度与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的青春动能。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师生合影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师生合影

中西药协同护安康:用药指导下乡暖民心

骄阳似火,暖意更浓。指导老师们携队员将专业诊疗与健康关怀送到村民家门口。活动现场,老师们望闻问切,针对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乡村常见病细致诊察,为村民量身定制精准用药方案。队员们则围绕药品用法、效期等村民关切点展开细致科普,血压测量台前排队有序,体质辨识处耐心细致,用药咨询区解答详尽,一幕幕忙碌而有序的场景里,专业服务与温情关怀交织,让健康知识真正接地气、入人心。

结合村民体质差异与身体特点,团队还提供个性化中医调理建议,特别针对中西药合用的禁忌与方法进行重点讲解,从配伍原则到服用间隔,逐项拆解注意事项,为村民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实践也成为队员们的“移动课堂”——血压测量时的真实场景、咨询中的典型病例,都化作鲜活教材。队员们在记录血压数据时体会“医者仁心”责任之重,在解答用药疑问时感悟医者初心,不仅深化了对“大医精诚”的理解,更在与村民的互动中点燃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热忱。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罗老师、覃老师、徐老师在进行中医药宣讲,用药指导等服务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罗老师、覃老师、徐老师在进行中医药宣讲,用药指导等服务

情志疏导暖人心:让中医药不止于治病

杠寨村的留守女性们,肩上扛着农活与家事的双重重担,心头压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牵挂。队员们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女性常因焦虑失眠、头晕乏力问诊,这正是中医所说的“情志致病”。“大姐,您这是心里装的事太多了,年纪大了,不该管、管不了的事该放下就放下!”村民周奶奶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她独自照顾两个孙子和年迈的公婆,夜里总睡不着。覃老师耐心劝阻她放下包袱,不要让生活的重担压垮了自己的身体。平时不开心的时候需要疏肝解郁,用陈皮、玫瑰花泡水喝,配合按压太冲穴给自己解解压,叮嘱她每天抽几分钟的时间把心里的事暂时放下,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周奶奶听了连连点头感谢,表示一定听从劝阻,因为之前从不知道生气、过度操心也会生病。

这样的关怀不止于成年人。实践队给村里的留守儿童送去彩笔后,特意开设“中药绘画课”。看望留守儿童的趣味互动里,队员们增添独特“专业彩蛋”。教孩子们做数独推演、绘画创作之余,讲述中药故事,从“神农尝百草”的探索精神讲到到“青蒿素”的现代传奇,以童趣方式传递中医药文化。借彩笔绘出山林间的中药材模样,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接触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药文化思维理念。给孩子们送出文具、绘本时,也附上简易中药知识卡片,把专业特色融入关爱,给儿童陪伴注入文化传承的温度。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队员们锻炼了沟通和共情能力,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对独居老人、退伍军人的慢病困扰,队员们的服务更显细致。退伍军人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经历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队员们不仅倾听侦察兵老兵讲述枪林弹雨里“保家卫国”的热血故事,聆听铁道老兵手掌老茧背后“艰苦奋斗”的坚守,更是发挥专业优势,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并叮嘱他们遵从中医的养生之道“动则生阳,过则为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不要过劳,保持心态平和,践行中医药“治未病”、“身心同调”的理念。

图为队员在陪留守儿童做拓染,为独居老人测血压

图为队员在陪留守儿童做拓染,为独居老人测血压

产学研对接:让药香从田间飘向产业

在杠寨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队员们跟着徐老师学习辨识竹节参、黄精。“看这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像竹节一样,每节有1-2个明显的茎痕,这是竹节参的特征;而旁边的黄精结节更圆润,呈结节状弯柱形,节上有须根痕。”徐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这一刻课本上的文字描述终于有了具象的对照和感性的认知。

贵州乾藏中药材有限公司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在杠寨村种植竹节参、黄连、淫羊藿等中药材600多亩。2024年,基地发放农民工工资70多万元;2025年预计采收药材总产值达260万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靠山吃山”的甜头。“中药材种植与林下经济结合,既保护了生态,又鼓了村民的腰包。”公司负责人王昌友的话道出了中药产业振兴的密码,为发展当地中药材产业,公司一直以来兢兢业业负重前行,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让队员们心中充满了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憧憬。

作为贵州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的三位指导老师,也给王总提出“中药材种植+乡村研学”的发展思路:在完善生态绿色种植的基础上,积累一定资金后,可以考虑开发“中药采摘体验”、“药膳制作”等研学项目,基地里茂密的松林与多样植被造就的原生态环境定能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心驰神往。未来村民既能通过种药增收,又能依托研学接待、乡村旅游获得收益。让中医药文化在乡土间扎根生长的同时,更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形成“文化活起来、经济旺起来”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对传统中医药智慧的传承,也是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的可持续动能。

队员们并未止步于田间学习,更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延伸。走进贵州双壶堂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到中医药产业的生命力。这家2018年成立的企业,已在开阳县种植黄柏17000亩,2024年营业收入达1.2亿元,吸纳200余名村民就业。在切制车间,老师傅演示杜仲的炮制过程:“浸润时间差一分钟,切片厚度差一毫米,药效就可能打折扣。”从拣选、清洗到干燥、包装,每一步都让队员们明白“药材好,药才好”的分量。“中药学炮制课程里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今天才算真正理解了。”队员们纷纷发表感慨。

鉴于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产品销路稳定,指导老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比如开展提取物制备业务,推出针对中医药领域某些常见病的中药饮片组合销售,以及拓展C端平台服务等。这些建议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认可,表示在后续规划公司发展时,会统筹考虑这些方向。这一建议正是产学研紧密协作、共促发展的生动体现,也为双方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师生参观种植基地,中药学徐老师、覃老师讲解中药,队员采集标本

图为师生参观种植基地,中药学徐老师、覃老师讲解中药,队员采集标本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参观双壶堂药业

图为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青春岐黄赋能队”参观双壶堂药业

实践淬真知:在乡土课堂扎根专业信仰

“以前在实验室看的是标本,书上的图片,现在在山里见的是活生生的药材,拿在手里感觉完全不一样。”队员们欣慰地看着标本夹里压制的淫羊藿标本,叶片上的细密的非腺毛清晰可见。制作标本的过程让队员们对药材的感情更深了。队员们将采摘的植物标本整理好,小心翼翼地夹在吸水纸里:“要铺平,不然干燥后就变形了。”钱俊雪说,课堂上虽然学过标本制作,但亲手操作才知道不容易,“每一步都影响标本的质量,就像看病一样,一点都不能马虎。”在杠寨村的实践中,队员们不仅学习辨识一把伞南星、竹节参等药材的根茎叶特征,更在采摘与标本制作中理解“道地药材”的含义。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瞬间变得活色生香。

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次实践更是专业信仰的淬炼,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中医药的价值。“以前觉得学中药就是抓药、制药,现在才明白它能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的难题,守护我们的健康。”秦健雄的话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队员们带回的不仅是标本和数据,更有对专业的深刻认知。

图为,队员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

图为,队员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

结语

山雾散去,药香留存。青春岐黄赋能队的实践,如同一颗种子,在杠寨村的土地上扎根:它让中医药文化融入乡村生活,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成长,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健康”与“文化”的双重支撑。

从望闻问切的精准诊疗到情志疏导的人文关怀,从产学研基地的田间课堂到药企车间的实践学习,这群青年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与“青年担当”。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我们带来的是药箱与知识,带走的是成长与信仰。杠寨村的药香,将永远飘在我们的专业之路上。”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中医药的活力,更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当更多青年带着专业知识走进基层,当中医药的智慧持续滋养民生,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斑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