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22日,闪送(FLX.US)股价报收3.0美元,较2024年上市时累计跌幅超过80%,总市值缩水至2.05亿美元。这个曾以"一对一急送"模式改写即时配送市场格局的企业,在上市一年后面临营收下滑、骑手纠纷、模式质疑等多重危机。从资本市场到终端用户,从骑手群体到行业观察者,各方都在追问:这家聚焦高端配送市场的企业,是否还能守住最后的护城河?
财务困局:订单量暴跌与骑手资源闲置
2025年Q1财报显示,闪送营收同比下滑13.27%至9.608亿元人民币,订单量同比大跌,创下近五年最大季度跌幅。更严峻的是骑手资源的利用情况更为不容乐观:平台上的骑手每天能完成的配送量非常少,往往要等很久才能接到并完成一单。这种骑手资源大量闲置的状况,在成本方面体现得很明显 —— 平台在骑手薪酬上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极高,这也使得平台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和整个即时配送行业的平均毛利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竞争对手的全面挤压加剧了危机。美团跑腿、蜂鸟即配通过规模优势将平均配送成本压至6元以下,达达与京东到家形成仓配一体化体系,顺丰同城则借助母品牌优势抢占商务件市场。第三方数据表明,闪送所专注的 “一对一专送” 这一细分市场,在整个即时配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同时,该领域的单笔订单价格也呈下降趋势,而价格竞争的加剧,使得每单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减。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自2024年上市以来,闪送股价从发行价16美元跌至3美元区间,机构投资者持仓比例从上市初期的35%降至不足8%。2025年8月即将披露的中报被市场视为"生死线",若不能扭转订单量下滑趋势,企业现金流恐将在2026年上半年触及预警线。
骑手生态:天价索赔与权益保障缺失
杭州"天价包装费"事件撕开了平台规则的裂痕。2025年5月,一名骑手因配送的华为平板外包装轻微破损,遭索赔15000元,经协商赔偿3000元。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平台虽退还赔偿金,但暴露出责任划分机制的缺陷——现行《服务协议》规定,商品价值超过5000元需购买额外保险,而多数骑手对此条款并不知情。
更普遍的矛盾集中在劳动关系认定。有骑手在为闪送服务三年后,被单方面终止了合作,且未得到任何补偿。在劳动仲裁时,平台以 “灵活用工” 为理由,不承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类似这样的情况在 2025 年上半年大量增加,北京朝阳区劳动仲裁委的信息显示,针对闪送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比之前大幅上升,其中绝大多数都涉及到社保缺失和不当封号的问题。
平台管理规则正遭遇信任危机。骑手群体投诉集中在"服务红线28条"和"服务禁忌51条"的随意执行——有骑手因暴雨天气取消订单被封号,有用户恶意投诉导致账户冻结,价值300-500元的保温箱、工装等装备费用在封号后不予退还。这些争议与京东等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2025年投入20亿元升级骑手福利,包括防暑防寒津贴和免费配送车辆。
模式困局:战略摇摆与成本黑洞
闪送的十年发展史充满战略试错。2019年尝试"闪购"商标注册涉足电商,2022年推出拼单业务对标美团优选,2024年上市前紧急叫停非核心业务。这种摇摆消耗了资本耐心,2023年D轮融资后估值缩水30%,直接导致上市时募资额不及预期的三分之一。
"一对一"模式陷入成本与规模的悖论。为保证60分钟送达承诺,平台需维持高于实际需求的骑手储备量,这导致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骑手日均接单量较低。而试图降低成本的智能派单系统引发新矛盾——有骑手反映被强制派送6公里外的蛋糕订单,超时扣款达订单收入的50%,这种"系统优化"反而加剧了骑手流失。
服务质量争议成为压垮用户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 年的用户投诉情况显示,不少纠纷与 “强制签收” 有关,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 “客服推诿”。如曾有价值较高的摄影器材,客户还没验收,系统就自动确认收货了,客户申诉了半个月也没得到处理。这类事件不断发生,让闪送最核心的 “安全送达” 这一品牌承诺受到了冲击,其净推荐值也从 2023 年的较好水平大幅下滑,到 2025 年已处于较低状态。
在即时配送行业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型的当下,闪送的困局折射出垂直细分领域的发展瓶颈。当京东、顺丰等巨头用规模摊薄成本,用生态构建壁垒,闪送赖以生存的"急送"差异化优势正在被瓦解。这个曾经改写行业规则的企业,能否在资本耐心耗尽前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2025年三季度的市场表现或将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