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mAh?iPhone 17 Air 或许是苹果有史以来续航最差的手机

一款有史以来最薄的 iPhone 里,却装着九年前的手机还要小的电池。

供应链最新消息显示,即将推出的 iPhone 17 Air 电池容量仅为 2800mAh,甚至低于 2016 年上市的 iPhone 7 Plus 的 2900mAh。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这款追求极致轻薄的新机厚度仅 5.5 毫米,成为苹果史上最薄机型,但这种捉襟见肘的电池容量,真的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吗?

与此同时,安卓阵营已开启了“续航大战”:最近发布的 REDMI 80 至尊版内置 7410mAh 电池,华米 OV 的旗舰也普遍突破 6000mAh,消息称今年国产旗舰的中端机型甚至在尝试挑战 8000mAh 以上的电池容量。

而同样以轻薄为主的三星 S25 edge 的电池容量也做到了 3900mAh,面对用户对续航的强烈需求,苹果为何在电池容量上如此保守?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电池缩水背后的超薄野心

机身厚度与电池容量的博弈,在 iPhone 17 Air 上达到了极致。为实现 5.5 毫米的突破性轻薄设计,苹果不得不大幅压缩内部空间,比如去掉实体 SIM 卡槽、缩减摄像头模组的数量以及超小的电池。

为弥补电池缩水的短板,苹果采取了多重策略。

一方面,iOS 26 系统将引入「自适应电量」(Adaptive Power Mode),通过智能调节性能、降低亮度、限制后台活动来延长续航。可能是由于 Beta 版的原因,反正这一功能对于我手中目前的 iPhone 16 Pro 来说“聊胜于无”。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另一方面,iPhone 17 Air 将会在搭载 iPhone 16e 上同款的自研通讯芯片 C1,用来减少网络吞吐下的功耗。

最后,苹果计划同步推出全新的 MagSafe 外挂电池配件作为物理增程方案,据说新款外挂电池的容量达到了 4000mAh,在 iPhone 17 Air 贴合外挂电池后机身依旧能保持在 9mm 以下的厚度。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然而,苹果内部测试数据仍不乐观——“仅 60-70 %用户能实现全天续航”,相比其他 iPhone 型号 80-90% 的达标率明显下降。对于一款售价可能超过千美元的设备,依赖外接电池维持基本使用体验,显然难以令消费者满意。

技术瓶颈与材料困局

面对国产安卓手机阵营普遍采用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苹果为何踌躇不前?

资料显示,硅碳负极电池理论上可将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十倍。如果搭载这一技术,便能让 iPhone 17 Pro Max 的电池容量轻松突破 5000mAh 大关,但苹果的“迟疑”主要来自两大技术障碍。

首先就是硅材料的造成的膨胀效应。在充电过程中,硅原子会如发酵面团般膨胀,体积增长可达 400%,虽然碳基缓冲层能将膨胀率降低至可控范围,但仍远高于石墨 10% 的稳定表现。

对于内部空间精密度可以用“艺术品”形容的苹果产品,这种周期性形变如同“呼吸效应”,长期可能影响主板连接稳定性,甚至造成后盖屏幕被电池“鼓包”顶起的情况。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早年间三星 Note 7 的电池爆炸门,罪魁祸首就是因为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膨胀导致电池的负极板受到挤压,而负极端错误的位置造成了燃损的发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硅碳负极电池的衰减。

硅的化学活性远高于石墨,会加速电解液分解,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目前国产厂商对硅碳电池大多数只承诺 1000 次左右的循环寿命,到期之后则需要更换,否则手机的续航将会大幅下降。

而最近被“喷”的很惨的三星 Galaxy Fold 7 虽然只搭载了 4400mAh 的“小电池”,但官方表示在 2000 次循环后仍能保持 80% 电池容量。

一直以来,苹果的产品都遵循“五年耐用哲学”,也就是说一款新机的生命周期大概在五年左右,这在 Mac 和 iPad 产品上的体验尤其明显。

若新电池技术导致用户在 1~2 年内就面临严重的续航衰减,考虑到苹果官方电池更换费用高达数百元,便严重不符合苹果对于产品“耐用”的定义,必然会引发用户的大规模不满。

全球运输造成的夸张成本

苹果的电池决策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国际规则制约,那就是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第 188 号特殊规定。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规章范本的规定,锂电池属于第 9 类危险品。但是在海运运输过程中,交付运输的电池和电池组如满足下列要求,即不受本规章其他规定限制,可以按照普货运输:

(a) 对于锂金属电池或锂合金电池,锂含量不超过 1 克,对于锂离子电池,瓦特-小时的额定值不超过 20Wh;

(b) 对于锂金属或锂合金电池组,合计锂含量不超过 2 克,对于锂离子电池组,瓦特-小时的额定值不超过 100Wh。

这项规则将 20Wh 设为关键阈值,单电芯的产品如果低于此数值,便可享受简化运输流程。而一旦超过则被归类为“危险品”,需要特殊包装、单独申报,且禁止客机运输,物流成本将因此飙升 30% 以上。

在近几届苹果发布会上,苹果一直在以“环保”为由头,阉割包装盒中的充电器等配件,以达到缩小 iPhone 的包装尺寸,其实根本目的就是降低 iPhone 的运输成本,让同体积的货箱内能运输更多的产品。

好不容易“省”下的利润被物流成本稀释,显然不是苹果想要的结果。

于是精于供应链管理的苹果,由此便将电池能量精准设定在红线边缘。目前电池容量最大的 iPhone 16 Pro Max 的电池容量换算下来为 18.17Wh,若为 iPhone 装入和国产旗舰机相同的 6000mAh 电池(按 3.88V 电压计算约 23.28 瓦时),那么苹果每年全球 2 亿多台 iPhone 的运输成本将面临数亿美元的增长。

相较之下,主要战场在中国的华米 OV 由于国际出货量有限,受到的影响就小很多了。

但这也并不是说苹果在电池战略上没有自己的考虑。在 iPhone 16 Pro 上,苹果就首次引入“钢壳电池技术”用来取代传统铝塑膜封装。

除去增加抗冲击性、优化散热表现之外,钢壳电池的设计还能有效约束硅碳材料的膨胀,还能更好的维持电极结构,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这为苹果未来采用高能量密度电池奠定了基础。

供应链消息透露,苹果正在测试 iPhone 17 Pro Max 的硅碳电池方案,容量可能突破 5000mAh。或许在我们并不知道的“秘密实验室”中,苹果的工程师们已经在为优化电池续航做出了不为人知的新技术,可以同时兼顾续航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显然在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上,用户依旧需要忍受小电池带来的续航“尿崩”梦回 iPhone 12 mini 的时代,如果你想在今年下半年换上这台“轻薄 iPhone”,还是需要做好“一天三充”的心理准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