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7月23日,印度驻华大使馆通过官方微博宣布,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国公民可申请赴印旅游签证。这是印度自2020年暂停此类签证发放后,时隔五年首次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此类签证。同时,此前对中国公民赴印商务签证的限制措施,近期也有望放宽。
微博截图
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回应路透社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中方“注意到这一积极举措”,并指出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同印方保持沟通,提升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7月23日下午,去哪儿指数数据显示,去哪儿平台上以印度德里为目的地的搜索量瞬时增长,最高时已达10倍以上。其中,香港至德里的机票搜索量最高,平均含税价格在862元。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向观察者网分析称,印度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赴印旅游签证,体现了两国外交关系回暖、双边关系趋稳,同时也体现了印度的经济考量。
疫情前,印度曾着力吸引中国游客。时任印度旅游部长阿方斯2018年8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目标是“在短期内(或许是几年)吸引至少1%的中国出境游客;长远看,期望吸引高达10%的中国出境游客”。
为此,印度自2015年7月起向中国公民发放电子旅游签证,并于2019年10月进一步放宽政策,推出有效期五年的多次入境电子旅游签证(e-TV)。
然而,2020年印度暂停了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发放。此后的五年间,中印民间文化交流渠道严重受限,航班中断,不仅普通游客难以成行,商务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也近乎停滞。
路透社2024年6月曾报道,中方呼吁恢复直航遭印方拒绝。同年10月,两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对路透社表示,印方将考虑重开中印直飞航线并启动快速签证审批程序。
2024年9月,印度新闻网站TimesNowNews曾报道称,印度文化兼旅游部长在一次会议上宣布,印度将在未来五年内跻身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之列,“我们的文化将帮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国家之一”。
此次签证恢复正值两国关系显现积极信号。今年以来,印度公民赴中国西藏神山圣湖的朝圣活动已恢复。中国驻印度大使此前亦表示,双方政府部门及主要航空公司已为恢复直航做了大量准备。
随着直航的逐步恢复(印度外交部已于今年6月13日宣布与中方就此达成共识),加之此次旅游签证重启,有望为中印民间交流与双边旅游业发展提供新便利。
然而,印度旅游业要真正迎来中国游客的回归,仅靠签证开放可能并不足够。
2013年以来,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韩国、西班牙、德国在内的多国均曾因安全问题对赴印旅行发出警告,特别提醒女性游客注意安全或避免单独出行。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显示,2023年该国记录强奸案31516起(平均每日超86起)。
据美国旅游网站Eturbonews援引印方报告称,印度部分旅游景点曾发生性侵犯等暴力犯罪,且存在恐怖袭击风险,目标可能涉及旅游地、交通枢纽、商场等场所。
比利时旅游媒体Travel Tomorrow及《印度时报》等外媒报道提及,美国国务院今年6月下旬对印度发布二级旅行警告,要求美国公民提高警惕,并特别强调女性“避免独自旅行”。
此外,新德里国际机场T3航站楼至今缺乏中文服务,孟买贾特拉帕蒂火车站的电子屏仅显示印地语和英语。有分析认为,若印度不能针对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与安全关切进行系统性服务升级和环境优化,基础设施短板、服务水平滞后及安全隐患,恐将成为影响中国游客决策的主要障碍。
事实证明,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在印度驻华大使馆相关微博评论区,中国网友评论呈现“一边倒”趋势,如“印度,谁敢去啊”“给钱都不去”“请我都不去”等。
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不提高卫生条件和社会安全保障,印度想跻身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不过是“异想天开”,此外,他还提醒中国游客,目前,印度不少历史遗产都因长久失修而濒临崩塌,同时,印度诸多文化遗址和景点、景区的收费也存在“双标”,比如向外国游客收取的费用是本地人的三倍。
有分析指出,印度恢复中国公民旅游签证,是在地缘政治中寻求平衡的同时,探索经济突破口的一种尝试,此举旨在缓解印度国内经济压力。但双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有赖于长远互信的持续积累。
金准认为,印度要更好地吸引中国游客,可从进一步优化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提高中国游客对印度旅游的信任,尤其是安全感的营造;二是签证便利化;三是航班及中转通道优化;四是提升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标识、公共厕所、Wi-Fi覆盖、现金与移动支付兼容性,尤其在热门景区和城市中心,大力提高中文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