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热爱就有出路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975年,蒙曼出生于河北省平泉县,父母都是教师;1992-2002年,蒙曼先后于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大学完成学业;2002年27岁的蒙曼走上讲台,成为中央民族大学一名教师。执教20余年,蒙曼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被观众熟知并喜爱。
《问答神州》暑期特别节目,专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01
蒙曼:我天生就是做教师的
吴小莉:你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教师的,除了因为父母的影响,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适合做教师?
蒙曼: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考虑父母的影响是做不到的。我生长在一个教师的家庭里,我住在学校的家属院里,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其它职业。大概小学三年级左右,我和小朋友说放假了,然后父母怎么怎么样,可是他们说他们放假时,他们的父母仍然在工作,然后我很意外,我说:“啊?不是都放假了吗?”因为我父母是教师,我放假我的父母也放假,那个时候我并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其他职业,所以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我很喜欢讲话,小时候这不是一个优点,老师老觉得我说得太多了,我老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然后我就觉得我很适合当老师。
老师这个职业荣誉度特别特别高,我觉得很多职业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否定自己的意义,但是做老师和做医生,你几乎不会有这样的时刻。你只会有遗憾,我没有教得那么好,或者我没有把这个人救过来,但是你永远不会否认这个职业的意义。比方说我爷爷是一名医生,他在河北,我有一次去广东有一个演讲,上来一个坐轮椅的老人,他问我:你姓蒙,你是河北人,你认识不认识谁谁谁?就是说我爷爷的名字,我说那是我爷爷,我说您怎么知道?他说他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别的大夫认为没有办法了,然后我爷爷给他看好了,后来他举家南下了,但他一直记得这个大夫,那时候他仅仅是一个不超过10岁的小朋友,所以那时候听到这个故事,连我都有深切的自豪感。
02
蒙曼:现在的学生被规训得更厉害了
吴小莉:我曾经采访彭凯平老师,他说在校园里看到一届一届的年轻人进来,会觉得永远很年轻。
蒙曼:是的。但是实际上我现在觉得这有点迷思,因为最初我教书的时候是27岁,那时候我跟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不是很大,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我们一块去爬山,一块玩,他们还教训我说你教书教得很好,但你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我说为什么?他们说你谁的话都信,你应该有选择,你应该能够明辨是非。那时候学生敢跟我这样说话,但现在的学生因为我跟他们年龄差距已经非常非常大了,甚至我可能已经超过他们父母的年龄,所以他们看我就是那样一种感觉。
吴小莉:仰视?
蒙曼:是的。他们最习惯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是的,老师”。其实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像我第一届带的学生那样,但是不是。
吴小莉: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太敢于、勇于去挑战他们认为的老师?
蒙曼:太对了。我特别有同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们被规训得更厉害了。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刚刚入职的时候,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年轻人,27岁,我是整个系唯一一个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系主任他们非常爱护我,爱护到什么程度,我们系里开会,系主任让我坐他旁边,然后他讲完了问:“蒙曼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们刚才说得都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如何,然后滔滔不绝的一顿输出,他们就笑笑,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下次问,我还是说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后来大概半年之后,我才意识到,我凭什么坐在系主任的旁边呢,我凭什么说别人说的话都不对呢,然后我才慢慢知道,还可以有一种更好的进退,坐在自己差不多该坐的位置,去说自己该说的一些话。
吴小莉:但是那个时候是一种年轻的锐气。
蒙曼:是的。但是现在我们也有非常多的青年教师,我发现他自动、自觉地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坐在最靠边的位置,问有什么意见时,会说:“没有意见,没有意见”。
吴小莉:你觉得是因为你和其他人不同呢,还是因为教育出来的年轻人不一样了?
蒙曼:我觉得这属于一个时代。我入职其实已经在2000年之后了,2002年,但是我们成长经历了上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好像大家那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可能,而且自己特别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真的有那样的一种雄心。
吴小莉:上世纪80年代是文艺思潮很蓬盛的时期,精神的力量很强大的时刻。
蒙曼:是的。而且那时候社会的很多规矩没有建立,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去想很多很多的问题,或者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当然它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因为那时候很多规矩没有确立起来,所以大家在试,在往前闯。现在的好处是规范比较多,大家更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与此同时可能空隙会小一些。
吴小莉:现在有利于创新吗?
蒙曼:我不知道。因为有时候我不觉得我完全理解年轻人,也许人家在表面规规矩矩,背后还有无限的创意、无限的可能,只不过人家会觉得我凭什么要跟你这个“老梆子”讲这些呢?
吴小莉:以前的学生会跟你对话、对质 ,现在学生除了经常说“是的,老师”之外,跟以前比还有没有不一样?
蒙曼:有的。现在学生其实知道的更多,真的是因为他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非常的好。
吴小莉: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备课的原因?
蒙曼:是的。但是主要备课还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自己有好奇。这个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真的可以负责任地去说,这是一个结论吗?我觉得越成长,越不敢去说这句话。所以学生只是一个外界的刺激,人真正的刺激来自于自己。
03
蒙曼:我们容易有一种前辈心理
每个年代的人都觉得下一代人不行
吴小莉:这一代学生知道的更多,还有其它特别的改变吗?
蒙曼:我觉得因为他们现在的环境可能比我们那个时候的环境要更加严厉一些,所以他们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弱一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吴小莉:不敢去梦想吗?
蒙曼:对。他们会比较早的就要考虑毕业之后做什么,比方说我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要积攒怎样的学分、怎样的社会实践、怎样的奖项,可能这些东西对于我们那时来说根本不存在。
吴小莉:这些年轻学生表面上对你会说“是,老师说得都对”,那他们实际上还是有自己的创意、创新和他的世界观、思想观吗?
蒙曼:我觉得不可能没有。我们有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前辈心理,觉得这届年轻人不行,但我们也曾经是这届不行的年轻人,“70后”也好,“80后”也好,大家曾经也会觉得那是小皇帝、小公主,但是后来大家不都成长起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了吗?
“60后”会觉得“70后”不够吃苦,“70后”会觉得“80后”不够吃苦,“80后”会觉得“90后”不够吃苦,总是这个样子。所以有的时候我想可能是一个表达的问题,不见得他们真的缺乏创意,因为世界仍然在改变。比方说刚才提到的LABUBU,它用它的一种审美去冲击我们的眼球,那你说它没有创意吗?包括现在科技上的创新,我觉得年轻人的创新不比我们差,甚至比我们强,我们看也是高山仰止,所以有的时候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另外,我还是觉得放松感很重要。学校也好,社会也好,如果能够有一种更松弛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不必口是心非了。
吴小莉:你指的放松感,是容许大家有不同的意见?
蒙曼:容许犯更多的错误,容许成长。我现在认为我当年坐在一个长者旁边,说你们说得都不对,其实是错的,但是那个时候他如此的包容我,我认为那是美的。
04
蒙曼: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就是追求有用
吴小莉:你为什么会说现在的中国教育缺少了审美教育以及道德教育?
蒙曼:因为我们现在特别追求更功利的东西。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要有用,我学的东西一定要有用,而且最好立刻有用。所以其实我们缺乏科学教育,我们更具有工匠意识,科学要立刻转化为技术,为什么?因为它实用。包括美为什么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没有实用性,你说这个画挂在墙上,它的功能是什么?如果我们放一个架子会不会更好?可以把书放上去,把碗筷放上去,把酱油瓶子放上去。如果挂一幅画的话,好像这个墙还不好用了呢,但它是美的呀,它直击你的心灵,你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吴小莉: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这样的?
蒙曼:是的。所以中国技术发展得很好,四大发明全都是技术。我们现在讲科学其实更具有原动性,所以技术是科学的一种运用,可是我们特别特别强调实用主义。你要是讲勾股定理的话,他必须得先去丈量土地,如果他没有丈量土地,那么勾股定理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吴小莉:在这方面需要一些想象力,美学、文化、艺术能够拓展想象力。
蒙曼:是的。比方说孔乙己为什么让人瞧不起?不是因为他念书,而是因为他念书,居然没有给他讨到一个官做,他没有功名,没有功名大家就可以欺负他了。实用主义其实是很糟糕的,你说我们尊重孔乙己的知识吗?“回”有4种写法,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笑料,但如果他是一个举人、一个进士、一个官员的话,大家就觉得这个人值得顶礼膜拜了,你看他知道“回”字的4种写法。其实关键不在于“回”有几种写法,或者说他应该不应该告诉别人“回”有4种写法,而是因为他的身份。
吴小莉:他的社会地位。
蒙曼:对,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实用主义的态度。
吴小莉:我觉得你挺追求这些美的,在你的书中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诗词、文化、四季更迭……为什么你能够这样呢?
蒙曼:我的家庭衣食无忧。我不认为我天生比别人更敏感,或者说对美有更高的追求,但是事实上我确实衣食无忧,我可以受比较好的教育,家里可以有书,别的小朋友不一定比我笨,但是他可能没有。
吴小莉:从上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再到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的,为什么好像你提到的这种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并没有被更好地强化呢?
蒙曼:现在我们都把它视为问题提出来了呀,并不是说过去不存在,过去我们仍然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只不过那时候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我们觉得它不够完美,不够好,然后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恰恰是证明社会在进步。
吴小莉:那你觉得中国在教育上面可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蒙曼:其实我觉得现在慢慢向好了。因为我们如果没有摆脱那种衣食不周的状态,那么人必须是实用主义的,但是如果我们社会更富裕的话,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追求,所以我不悲观。
吴小莉:高考季前不久刚结束,你要给这一届想要读文科,甚至想要读历史的学生什么样的建议,他们未来的出路会是什么?
蒙曼:我觉得不管是学哪一科,永远是热爱你的热爱,要真的有热爱,有热爱就会有出路。它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方说以前历史就是皓首穷经,你记住的东西越多越好,那现在有很多辅助性的工具,但是所有的辅助性工具,辅助的是谁?辅助的是你,你仍然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让一个机器人帮你,你至少应该给它指明一个方向。这个能力永远是你自己的,所以不是要担心什么东西会被取代,而是要去想,我真的是谁,我想要什么。
制作人:韩烟
编导:郑书筠
编辑:金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