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男色擦边,该整顿了

作者:杨阳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餐饮圈里一股风气越来越不对劲:

不少品牌甚至是行业巨头,将男色、擦边当成了提升KPI的流量密码。

就说近期很热的海底捞“夜店模式”,人气爆棚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image.png

图源:小红书

我们账号也对此进行报道。其中,《海底捞“男仆夜店”火了,比椰树椰汁还炸裂!》一文,在业内引发不小的反响。

然而,文章发布几天后突然遭到品牌方的投诉,一度被强迫删稿。

image.png

图片

海底捞公关部这波操作耐人寻味:一篇普普通通的行业报道,到底刺痛了谁?

如果男色营销光明正大,为何惧怕公众讨论?海底捞究竟在害怕些什么?

文章或许被删除,但捂嘴式公关掩盖不了根本问题:

这种吸引眼球的擦边营销,只能短暂提升门店的KPI,根本不能为消费文化带来任何实质作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底捞的“夜店模式”,只是当下泛滥成灾的男色擦边营销的冰山一角。

从科目三到“男仆夜店”

海底捞男色营销为何越来越露骨?

走进杭州、广州、上海等地的海底捞夜宵主题店,夜晚十点后的场景令人瞠目:

炫目的灯光取代了温馨的用餐氛围,动感电音震耳欲聋,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身着特殊服装的男性员工。

皮衣猛男在DJ台上打碟,八块腹肌若隐若现;

图片

妖娆男仆舞姿柔弱,欲拒还迎惹人爱怜;

图片

“男模”们更在餐桌间热舞,制服诱惑与猫耳体育生造型轮番上阵;

图片

部分门店的服务员还会提供一对一调酒服务。

图片

这不是某个夜店的宣传,而是海底捞自2025年1月推出的“夜宵主题店”标准场景。

据海底捞官方透露,截至6月底,该模式已在全国近30家门店铺开,主要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苏州等大城市。

每家门店在固定时间上演两场约15分钟的表演,将传统的火锅店彻底转型为“夜店捞”。

配合夜场模式,海底捞还设置了专门的打酒站,售卖12元左右的鸡尾酒,推出包含美蛙鱼火锅等新品类的夜宵菜单。

不少体验过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感叹:

“海底捞怎么变成这样了”。

wechat_2025-07-16_113227_465.png

这不是海底捞首次尝试男色营销。

2023年,“科目三”舞蹈风靡网络,眉清目秀的海底捞服务员摇身一变成为“海底捞男模”,店内过道成了表演舞台。

图片

彼时,网友们戏称:“不是男模点不起,而是海底捞更有性价比”。

尝到男色营销的甜头,海底捞更进一步,精挑细选五位帅哥员工组成“科目四男团”,拍摄专业级MV和宣传海报,堪比男团出道。

图片

事实上,海底捞并非业界的孤例,男色营销早已成为明晃晃的流量收割机。

椰树集团在直播间推出肌肉男模热舞,引发全网热议;

饿了么找来一群外国男模身穿“蓝的赢”T恤,在上海街头充当人形广告牌...

营销的底线,似乎已荡然无存。

流量再大

也掩盖不了男色营销的原罪

不得不说,男色营销确实能推动流量和销量;

但当整个行业陷入腹肌崇拜,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剑走偏锋的营销方式背后的“原罪”。

第一点必须直面的,就是男色对社会良俗边界的挑战。

海底捞的夜店模式确实热闹,但也是道德的边界上走钢丝。

当制服猛男在家庭用餐环境中扭胯热舞,当摸腹肌成为顾客的互动游戏,餐饮场所应有的基本体面已被娱乐至死的精神取代。

社交平台上,许多消费者直言:“这张喧闹的环境不适合亲子家庭”,带孩子就餐时深感不适。

还有不少社恐人士,对此表示“当场脚趾抠地”,只求安静吃顿饭的愿望彻底落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营销正在向未成年人渗透。

海底捞门夜场模式吸引的顾客中,年轻客群占了大部分;

在某位网友晒出的视频里,居然出现了穿校服的小孩观众。

图片

图源:小红书@牛油果大王

想象一下,当未成年人在某音上刷到“海底捞男模”话题,他们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图片

其次,便是物化男性带来的危害。

在消费主义面前,男女平等。男色营销的本质,是将人体商品化。

海底捞员工被迫在繁重的服务工作之外“卖艺”,展示舞艺取悦顾客。

虽然网传的“会跳科目三月薪领先”的高薪传闻被证实是谣言,但员工需在高强度工作外额外排练,服务本质已被异化。

当“颜值即正义”成为商业信条,人的尊严与价值被简化成六块腹肌和精致五官。

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行业的恶性循环与法律风险。

男色营销正在引发行业内的“底线竞赛”。

海底捞之后,望山楂与书亦烧仙草搞起变装battle、香飘飘线下奶茶店清一色高颜值男性服务员、好利来男店员185cm+身材成为标配...

这种军备竞赛挤压了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上的投入;2025年上半年,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海底捞“菜品新鲜度”的投诉不在少数。

图片

图源:黑猫投诉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男色营销、擦边营销是有切实的法律风险的。

2024年5月,椰树集团因“用椰子擦乳”、“南太平洋美女很少‘飞机场’”等广告语被罚40万元;

image.png

图源:微博@白鹿视频

2021年,其“肯定有美女帅哥追”的招聘广告,同样被罚40万。

海底捞的夜店模式是否也在擦边?答案不言而喻。

回归本质

向恶俗营销说不

品牌们必须明白,真正的品牌价值不是来自腹肌和热舞,而是产品品质与服务初心。

海底捞曾在2023年内部会议中提出“怎么活下去”的焦虑之问,但答案绝非在擦边营销中。

餐饮空间应是包容的。海底捞可以创新,但必须平衡不同客群需求。

比如为寻求夜场体验的顾客设立专门区域(禁止未成年),但严格保留传统用餐区域;

明确标识演出时段,让正在店内的消费者有知情选择权。

图片

我相信,大部分女性消费者都认可“男色营销带来愉悦感”;但反对“物化男性”的也不在少数。

企业应倾听多的元声音,而非一味迎合流量。

另一方面,平台的监管也要更高效、严格。

尤其是对于海底捞、椰树这种有分量的企业,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广告内容审查机制和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通道,同时明确边界法律。

2024年,上海悦活餐饮因酸奶广告使用“18周岁以下,我不卖”等性暗示文案被罚45万元;

某音上,宁达捷瑞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直播间擦边引流,镜头多次对准女主播裙底和腿部,被罚10万元。

这些案例,应该成为行业的警钟。

结语

海底捞2024年财报显示,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4.6%。在业绩向好的情况下,企业更应珍惜羽毛,而非沉迷男色擦边的流量泡沫里。

男色营销能制造一时话题,但品牌的真正价值,从来都植根于产品品质与服务初心;

若放任这股的风气,伤害的是消费者权益、行业信誉和市场健康。

因此,对男色擦边营销进行审视与批评,绝非对商业创新的扼杀,而是对健康社会文化的守护。

整顿,不是限制创新,是让商业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构建一个包容多元又坚守底线的文化生态,需要企业、平台、监管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最后,衷心希望海底捞能让火锅的香气,承载团聚的温度与美食的本味,而非被淹没在扭曲的感官刺激与失序的商业喧嚣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