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植绿民勤沙海:渤海大学"沙痕植青队"用行动书写生态答卷

8名学子,38℃高温,150株耐旱苗木,5380元助农收入——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沙痕植青队"在甘肃民勤沙漠的8天实践,交出了一份兼顾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这支由返乡学子组建的团队,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治沙,以直播助农链接沙漠与市场,让青春力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绽放绿色光芒。

团队集体照

实践足迹:创新轮岗制破解沙漠植树难题

面对沙漠地表38℃的极端高温,团队创新设计"20分钟轮岗制","沙地里挖坑比想象中难,表面松软下面全是硬土块。"有的同学手掌磨出了水泡,仍坚持完成当日30个树坑的挖掘任务。团队每晚通过"治沙日志"复盘优化流程,将轮岗间隔从25分钟调整为20分钟,使单日苗木栽种效率提升40%。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让8人团队在三天内高效完成150株种植,覆盖沙地近1亩。

队员轮岗挖坑特写

青年担当:跨越1200公里的家乡情怀

这支团队中,多数队员来自甘肃武威地区。"从小听父辈讲治沙故事,现在终于能亲手为家乡种一棵树。"队长小李同学动员同乡报名的倡议,迅速集结起8人的"返乡突击队"。来自辽宁的队员则被这份乡土情怀打动:"他们对土地的深情让我敬佩,虽然这里不是我的故乡,但保护生态是每个人的责任。"

向收成镇潘书记夫人请教并对当地的调研

专业认可:治沙专家眼中的青年力量

"你们带来的风沙流模拟编程技术,比单纯理论更有价值。"民勤治沙基地负责人仲麟在联合采访中,对渤大学子的技术应用给予高度评价。他以"蚂蚁哲学"寄语青年:"生态修复是几十年的事,要先做沙漠的学生,再做治沙的先生。"

采访基地负责人——仲麟

基地负责人麻万星(麻哥)则肯定了团队的"治沙-种植-销售"闭环模式:"去年直播蜜瓜的收益已为基地添置设备,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两校学子齐声朗读基地墙上的标语"西北并非寸草不生,有爱亦能繁茂如春"时,夕阳正为沙丘上的幼苗镀上金边。

采访基地负责人——麻万星

绿色承诺:沙痕植青永不落幕

目前,"沙痕植青队"已结束此次“三下乡”之旅,团队更立志将项目打造为常态化实践基地,让更多返乡学子接力治沙事业。"现在只是开始,"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我们要让青春的沙痕,在民勤大地上刻下永恒的绿色印记。"

纪念成果,留下寄语

【绿色承诺】

队长承诺将始终铭记并努力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这次在收成镇的每一天,大家都在用脚步、汗水与真心书写着属于青年一代的、扎根乡土、服务家乡的生动篇章!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