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州银行今年首张罚单落地南京,被罚200万,责任人共被罚13万

来源:财经野武士

近日,一张两百万级别的大额罚单开出,再次使得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稠州银行”)分支机构混乱的内控合规管理成为关注焦点。7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苏监管局一口气披露了多张罚单,其中罚款金额最高的当属稠州银行南京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分局发布罚单显示,稠州银行南京分行因违规办理转贴现业务、办理无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瞒报相关信息等,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分局罚款200万元。

此外,时任稠州银行金融市场部南京分部总经理熊琴被警告并处罚款7万元;时任稠州银行金融市场部南京分部业务营销经理任书中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4年;时任稠州银行贷款南京分行风险总监袁军因瞒报相关信息,被警告并处罚款6万元。

此张罚单是稠州银行今年被披露的首张罚单,结束了南京分行近6年无公开罚单的记录,也是该分行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金额罚单。

碍于此番一同受罚的管理人员均属中层,未在稠州银行总行及南京分行公开信息中出现,难以确定罚单开具的具体时间。

且自2023年开始,稠州银行年报变得极为简洁,仅保留审计报告,删去了所有的财务报表附注,无法确定该行2023、2024年具体的罚款及滞纳金支出。

已知的是,稠州银行最后一次详细披露的2022年数据中,其罚款及滞纳金支出达510.19万元。而2024年,稠州银行的营业外支出高达3826.62万元,较上期增加逾两千万。

据企业预警通收录的处罚记录,近三年来稠州银行被披露的罚单均是关于其分支机构,涉及南京分行、上海分行、温州分行和宁波分行等地。上一次针对总行的罚单披露还要追溯到2022年11月。

对于城商行而言,跨区域经营通常采用“总行-省外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架构,较之本地“总行-支行”二级模式管理链条拉长,提升了内控难度,易增加信贷审批风险。同时,省外分行可能难以获取本地“软信息”(如客户信用习惯),更多依赖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放贷,也可能导致业务违规。

城商行外阜分行,本质上是其开拓业务区域,扩大业务规模的触手。不同地区的分行之间,虽然成立时间和地区经济大相径庭,但依然常被相互比较。而此次大额罚单亦将关注点引向稠州银行南京分行的业绩表现。

事实上,稠州银行南京分行成立于2009年,属该行较早设立的省外分支机构,但其近年业绩表现与经营时长存在落差——在稠州银行明确列入贷款地区分布的经营区域中,南京是极少数2024年末贷款余额较期初下降的地区。

2024年末,稠州银行南京地区发放贷款余额为179.98亿元,较期初出现小幅度下降。同期,该行整体贷款规模从1945.43亿元增至2149.86亿元,导致南京地区贷款占比从9.25%降至8.37%。

总行层面,稠州银行2024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110.8 9亿元,同比增长12.0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5亿元,同比下降27.5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