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春“塌房”,净亏485亿,景顺遭遇投研、风控和管理系统性挑战

景顺长城的“门面担当”-刘彦春,又被骂惨了。

“挨骂”主要还是亏得太惨。

近期,景顺长城基金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季报;数据显示,企业主动权益类基金合计亏损达26.6亿元;其中刘彦春管理的产品合计亏损高达22.5亿元,占比近9成。

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6月底,刘彦春管理的基金中多数产品净值较2021年高点下跌超30%。

业绩滑坡让刘彦春的管理规模不断缩水,从2021年巅峰时期的1163亿元,缩水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 364.3亿元,降幅高达68.7%。

来源:景顺长城官网

景顺长城这边,更是“祸不单行”。

除了刘彦春“塌房”之外,今年另一位权益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也离开了公司。

如今,市场看似整体走强,但景顺长城可用的底牌,似乎越来越少了。

485亿是怎么亏掉的?

刘彦春于2015年1月加入景顺长城,已在景顺长城工作超过10年;目前也是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兼研究部总监。

当下刘彦春在管基金,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景顺长城鼎益混合、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混合、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混合、景顺长城集英两年定开混合、景顺长城绩优成长混合。

基金产品短期亏损引发讨论,但长期亏损更是令人惊叹。

据统计,刘彦春所管理的这6只基金,在2021年到2024年的四年间,亏损金额高达485亿元。

其中,刘彦春对白酒情有独钟,在2021年市场高位时,刘彦春众多基金持有了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股票。

近些年来,白酒板块虽震荡下行,刘彦春也是一路加仓,十大持仓股中白酒板块占比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如今,刘彦春旗下许多基金前十大持仓股中有半数属于白酒股。

从刘彦春所管理基金的净值走势来看,下跌幅度普遍也超过白酒板块;这背后或与刘彦春在白酒板块不停调仓有关,极有可能是因“高买低卖”导致了基金净值幅度下跌较为剧烈。

在基金吧的讨论中,基民们对刘彦春的“耐心”也越来越少了;大家讨论不止,有基民发帖:“大盘拼命的涨,这都3600点了为何基民还挣不到钱”。

来源:天天基金

另一方面,四年亏了近500亿的同时,作为基金公司的景顺长城收了42亿元的管理费。

至于刘彦春个人,此前有财经博主提及刘彦春在2021年~2023年的年薪分别为5871万、4677万和3231万,三年间累计收入高达1.38亿元。

虽然这条消息很快被景顺长城基金辟谣,但由于薪酬保密制度,公司也未对刘彦春真实的工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按照刘彦春现在的管理规模计算,本人拿着的,将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高薪工资。

业绩表现何以至此?

事实上,由于巨额亏损,刘彦春的管理规模也在急速缩水。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刘彦春的管理规模已经缩水到了364亿,而巅峰时期,刘彦春管理的基金规模一度达到1163亿;已经缩水了超 68%。

刘彦春,业绩表现何以至此?

首先,前面提到,刘彦春近年来过度依赖于白酒,而白酒行业基本面却悄然间发生变化,是刘彦春所管产品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过去,在白酒行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市场需求强烈,头部白酒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产能、提价等方式维持利润的增长。

正因如此,市场上流传一句话“99%的基金经理收益率都跑不赢茅台”。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股票,凭借利润稳定增长以及高股息的特性,无论在熊市或者牛市都很吃香,使得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将大部分仓位配置为白酒股,其余仓位再买点科技股,整体收益一般不会差。

然而,近年来白酒行业已然发生了变化。飞天茅台跌破1800元,腰部企业更是处境艰难,白酒行业的需求开始动摇,这也是大多数基金经理在职业生涯中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这几年白酒板块不断下行,不仅让重仓白酒的基金经理业绩不佳,更让这些基金经理感到迷茫,因为除了白酒板块之外,A股市场很难找到投资逻辑如此确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的难度陡然增加。

其次,也是刘彦春高位无视风险、极度扩张的结果。

刘彦春真正成为顶流,是在2019年、2020年正值牛市起点的时候。凭借押注“喝酒吃药”,刘彦春所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曾在2019年、2020年分别获得72.18%、85.94%的涨幅,远超沪深300指数。

有了不错的收益,刘彦春的关注度自然越来越高,刘彦春旗下产品申购份额更是爆发式增长。就拿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来说,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基金份额为33.74亿份,到了2021年年末,这一数字变为183.63亿份。

对比同样是顶流基金经理的张坤,在2021年2月份暂停了部分产品的申购,有效保护了基民们。

最后,刘彦春基金持仓极为雷同,是旗下基金近三年亏损幅度都在三成左右的重要原因。

就拿今年二季度持仓来说,贵州茅台、山西汾酒、五粮液、古井贡酒、美的集团、迈瑞医疗、中国中免、海大集团等股票频繁出现在刘彦春所管理产品的前十大持仓股中。

如此雷同的持仓,被网友调侃“打一份工赚多份钱”;不过,这也让风险再次放大。

总结起来,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金经理的操作、团队的投研能力以及整体的风控能力。但是从刘彦春所管理的基金来看,错误判断、激进操作、鸡蛋放差不多的篮子里,以上种种导致了巨额亏损的结果。

作为研究院总监,这既暴露了刘彦春和团队的风控能力,也暴露了景顺长城基金的风控能力。

景顺长城动荡加剧

在刘彦春“塌房”的同时,景顺长城另一位重要的基金经理——鲍无可,也发生了职位变动;5月17日,鲍无可因个人原因,卸任了其在景顺长城管理的所有产品。

为何说鲍无可如此重要,一方面鲍无可在景顺长城内部工作了超15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将;另一方面,在上一轮牛市过后,鲍无可管理的产品实现了逆势增长,如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的净值能够在2022年初的2.8上涨至今年离任时的3.4,表现优异,也让鲍无可的管理规模逆势飙升,在去年年中管理规模达到了巅峰,为271.86亿元。

来源:天天基金

在熊市中创造规模的巅峰,可见鲍无可的实力。

在去年年中,刘彦春和鲍无可这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加起来,能占到景顺长城权益型产品规模的半壁江山,这两位基金经理对于景顺长城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可如今,一位遭遇了业绩滑坡遭基民“吐槽”,另一位创造辉煌后离开了公司,接下来景顺长城权益产品的大梁将由谁来扛起?

与此同时,景顺长城的管理层也迎来了更迭。今年5月,景顺长城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离任,由总经理康乐暂代其职。自2020年9月任职董事长以来,在李进的带领下景顺长城的管理规模不断提升,在短短几年间管理规模从3000亿出头发展到如今6000亿的规模,可谓功不可没。

但近年来,随着市场震荡,景顺长城的业绩也受到了不少波折。2022年至2024年,景顺长城营收分别为42.34亿元、38.3亿元、33.7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34%、9.53%、11.93%;净利润分别为13.68亿元、11.75亿元、9.5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46%、14.05%、19.09%。

如今,权益市场逐步回暖,可刘彦春业绩不佳、鲍无可的离去,让景顺长城并未搭建起一只足够吸引人的投资队伍。

小结

从刘彦春个人的“塌房”,到景顺长城业绩滑坡,这一系列变化清晰地反映出景顺长城,在投研体系、风格策略以及管理机制上正面临着多重压力。

多重动荡之下,景顺长城如何修复投资者的信任、重塑产品体系,还有待时间验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