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于9月联合国大会召开前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兑现了他数月来的承诺,随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尽管以色列及其官员反应激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之子亚伊尔・内塔尼亚胡甚至公开辱骂马克龙,但法国的决心未受动摇。作为长期以来以色列的政治和军事支持者,法国此时的立场转变背后动因复杂,或将对中东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法国立场转变的深层动因
尽管马克龙将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源于实现中东公正持久和平的历史承诺,且因加沙局势持续恶化、平民亟需救助而愈发迫切,但这一决定背后存在多重政治与个人考量。
其一,与内塔尼亚胡政府关系持续恶化。这是法国立场转变的核心原因。尽管以色列对加沙开战以来,法国在多方面提供支持,但马克龙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不断降温,以色列《国土报》直言双方关系“倒退30年”。最显著的标志是,马克龙去年曾威胁停止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尽管法国对以武器出口额仅300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援助规模),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威胁具有强烈象征意义。这让人联想到1967年,戴高乐政府对以色列实施的武器禁运,那次禁运导致两国关系严重降温,迫使以色列放弃法国幻影战机,转而全面依赖美国武器。
其二,国际局势与地区问题的推动。2024年11月,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及其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发出逮捕令,这让法国及欧洲陷入两难,若无视裁决,将损害国际刑事法院及欧洲依赖的其他国际机制。此外,黎巴嫩问题成为压垮双方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色列轰炸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总部后,马克龙公开强烈批评,并呼吁加沙与黎巴嫩战事立即停火;而以色列在黎巴嫩前线的持续行动(包括传呼机爆炸事件和暗杀真主党领导人),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分歧。
其三,法国的战略自主考量。马克龙希望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换取更多中东国家承认以色列,这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思路类似。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政策(如放任加沙陷入饥荒、议会通过吞并约旦河西岸的决议等)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马克龙对美国政府缺乏信任,认为其 "反欧洲" 或 "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因此希望通过自主制定中东政策,提升法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摆脱长期被美国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本文编译自:阿拉伯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