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酒年轻化、低度化一直是萦绕在白酒行业,成为每一个白酒企业和从业者的绕不开的话题,企业也在低度化和年轻化上不留余力的践行着行业的使命,但是真正年轻化成功的产品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年轻化、低度化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低谷期排解行业情绪的灵丹妙药。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2025年白酒进入缩量深度调整期之后,各种白酒年轻化及低度化的话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一些知名白酒企业干脆将白酒年轻化等同于低度化,退出了28度甚至更低的18度的低度白酒,认为白酒低度化之后年轻人自然愿意喝白酒了,根本不顾考虑低度化之后白酒到底怎么卖个年轻人,年轻人为什么需要购买这么低度的白酒。
今天酒教主就带领大家来撕破白酒年轻化=低度化的画皮,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白酒年轻化=低度化的问题所在,以更好地增进大家对白酒年轻化、低度化的认识。
1、白酒是低度酒几千年来发展的结果:低度化是开历史倒车
高度白酒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酒类在数千年低度发酵酒基础上,随技术突破与社会需求演进的必然结果。当前白酒行业进入缩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低度化虽然可以扩大消费群体,尝试创造新的增量来源。但是企业因为竞争压力去追逐极端低度化,甚至做到10-18度的白酒,这简直是在开历史倒车。
前蒸馏时代,受发酵技术限制,低度酒(8-18 度)虽主导几千年,因为酵母在酒精浓度超过 15 度左右时会停止活动,因此纯发酵酒无法突破这一 “度数天花板”。《齐民要术》中记载的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 酿酒法,核心是通过控制发酵温度、时间提升酒质,但度数始终受限。而且低度酒存在易变质、运输成本高、风味层次有限等局限;
而元朝后蒸馏技术的引入,突破了发酵酒的度数天花板,催生的高度白酒(50-65 度)凭借酒精度高、耐储存、长途运输稳定的特性,更适应古代商贸流通与北方御寒等需求,其通过蒸馏提纯的风味物质也更浓郁醇厚。这种从低度到高度的跨越,是技术克服自然限制、酒类品质与实用性升级的集中体现,最终使高度白酒成为传统低度酒发展中更适配社会需求的最佳方向。
2、白酒的低度化无法成为年轻人必需:低度化是舍本逐末
年轻人对白酒的“必需性”,从不取决于度数,而取决于能否满足其社交符号、情感表达、场景适配三大核心需求,白酒的低度化虽试图通过降低酒精度适配年轻群体,但难以成为年轻人的“必需”,核心源于需求本质的不匹配。年轻人的饮品选择早已突破传统白酒框架,精酿啤酒的清爽、果酒的酸甜、预调酒的便捷、气泡酒的潮流感,已构建起更贴合其口感偏好(拒绝浓郁辛辣、偏爱轻盈风味)与社交场景(露营小聚、轻量微醺、无压力社交)的消费生态。数据显示,仅12% 的年轻消费者能通过口感区分38 度与42度同品牌白酒,远低于对不同香型高度酒的辨识度(达45%)。
即便低度化,白酒的核心风味(如酱香的厚重、浓香的饱满)仍带有传统酿造工艺的“风味门槛”,与年轻人追求的“无负担适口性” 存在差异;更关键的是,白酒长期绑定的“商务宴请”“长辈社交” 等传统场景符号,与年轻人崇尚的自由、个性社交文化形成割裂,而低度化仅改变度数,未触及品牌形象、场景绑定的深层重构。
在年轻人高频消费的场景(如露营、酒吧、咖啡馆)中,低度白酒面临啤酒(清爽易饮)、RIO(果味微醺)、低度洋酒(品牌调性)的多重挤压。例如,2024年年轻人低度酒消费中,白酒占比不足8%,远低于啤酒(45%)、预调酒(22%)、低度洋酒(18%)。这说明,白酒低度化并未让白酒获得场景“必需性”,反而因失去高度酒的独特风味,沦为“可替代选项”。
3、白酒低度化后的深陷多酒种的红海:低度化是自寻死路
白酒低度化虽试图通过降度拓宽市场,却反而使其陷入多酒种的红海竞争,核心源于差异化壁垒的消解与市场边界的模糊。传统高度白酒凭借独特风味、文化符号与社交属性,在高端宴请、礼赠等场景中形成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而低度化后,白酒为适配年轻群体口感偏好(如弱化辛辣、降低刺激),其风味特征逐渐向精酿啤酒、果酒、预调酒等低度饮品靠拢——38 度以下低度白酒经过创新工艺后,在口感轻盈度、风味层次上,与果味啤酒的清爽、梅酒的酸甜、预调酒的便捷形成直接竞争,失去了高度酒时代“风味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对饮品的选择早已超越“度数”单一维度,更看重品牌调性(潮流、个性)、场景适配(露营、小聚、微醺)与情感认同,而白酒低度化仅在技术层面调整度数,未打破“传统、严肃”的品牌认知,难以与自带“轻松社交” 标签的新兴低度酒种争夺心智。
调研显示,2024年年轻消费者提及“低度酒”时,73%会联想到RIO、啤酒、低度洋酒,仅9%会联想到白酒。这意味着,白酒低度化并未让“白酒” 这一品类进入年轻人的心智,反而让自身成为“低度酒”大类中的一个“边缘选项”。例如,某头部品牌38度低度酒在小红书的种草笔记量,仅为同价位低度威士忌的1/5,社交传播力极弱。因此白酒低度化最终与啤酒、果酒、洋酒低度品类分食市场,最终在“度数趋同、场景重叠、认知模糊” 的困局中,从高度酒的差异化蓝海跌入多酒种混战的红海。
白酒低度化的本质是 “用简单参数调整替代系统创新”,当行业将其视为年轻化捷径时,必然陷入跨品类红海。真正的年轻化,是让年轻人理解:白酒的价值不在度数高低,而在其作为 “中国酿造智慧结晶” 的独特性 —— 这种独特性,既体现在高度酒的醇厚里,也能通过创新表达(如工艺、场景、文化)与当代年轻人对话。唯有如此,白酒才能跳出 “低度化内卷”,在年轻化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文章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