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齿轮如何碾碎黑暗?魔鬼花园、伏尔加炼狱、诺曼底血滩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凤凰卫视团队兵分六路,跨越五大洲十一国,行走二战关键战场,重磅推出五集纪录片《焦土之上》。

第二集《转捩点》,我们穿越北非荒漠,跨越东线战场的伏尔加河,登陆西线战场的诺曼底滩头,找寻硝烟之间,战局如何逆转?

沙漠中的命运拐点:

从“魔鬼花园”到胜利曙光

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新城——阿拉曼拔地而起。漫步在今日繁华的街道,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二战北非战场最惨烈的绞肉机,地下更埋藏着人类战争史上最恐怖的“魔鬼花园”。

1942年盛夏,沙漠之狐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非洲军团兵临埃及最后防线。面对蒙哥马利率领的英联邦军队,隆美尔布下惊天杀局:在阿拉曼防线埋设数百万颗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将这片沙海变成了吞噬生命的“魔鬼花园”。

“在它之前,盟军战无不败。在它之后,盟军战无不胜。”丘吉尔曾如此评价这场战役的命运分量。

东线炼狱:

伏尔加河畔的“不许后退一步”

当阿拉曼的硝烟尚未散尽,遥远的东线,一场更惨烈的战役在伏尔加河畔拉开帷幕。斯大林格勒——这座以领袖命名的城市,成为决定二战走向的另一块砝码。

1942年9月,德军突破防线攻入市区。斯大林下达了那条著名的命令:“不许后退一步!”42岁的苏军名将崔可夫率领第62集团军死守最后阵地,背后就是伏尔加河。

巷战成为人间地狱。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亚历山大·维尔希宁揭示:“专门分队在该地区控制前线部队,这很残酷。”普通步兵在战斗中平均存活时间仅几分钟。

在巴甫洛夫大楼,25名苏军士兵用血肉之躯创造了战争奇迹:面对德军坦克和飞机的轮番进攻,他们坚守这座废墟大楼整整58天,直到苏军反攻。

全球棋局:

从火炬行动到诺曼底登陆

就在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之际,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北非海岸发动“火炬行动”——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舰到岸登陆作战。10.7万大军在1700架战机掩护下,乘坐600多艘舰船横渡地中海,直插法属北非。

“这是为后来的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提供了有益借鉴。”军事专家马骏如此评价其战略价值。

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的米拉多尔别墅密会,规划下一阶段战略。这次会议达成了对轴心国最致命的判决:要求其“无条件投降”

当盟军在全球战场逐渐掌握主动权,人类战争史上最宏大的登陆行动开始酝酿。1944年6月6日,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拉开帷幕。16万先头部队迎着德军的交叉火力,在奥马哈等五个海滩强行登陆。

“美军在诺曼底每推进一米作战,都将付出20至25人的伤亡。”阿罗芒什登陆博物馆主管纪尧姆·多米说。隆美尔曾预言:“若有一天在此登陆,那将会是最漫长的一天。”他未曾想到,自己回国为妻子庆生时,预言竟成真。

无声的丰碑:

那些被战争改变的生命

在阿拉曼战争墓地,6000多名英联邦军人长眠于此。一块墓碑上刻着:“对于世界,他只是一名士兵,但是对于我,他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一位母亲给22岁儿子最后的留言。

在汉堡圣尼古拉教堂遗址,被盟军轰炸摧毁的穹顶骨架依然矗立,如同“城市上空永恒的警示碑”。而在华沙起义纪念园,当年抵抗者的名字刻在这座城市的伤口上,无声诉说着为自由付出的惨痛代价。

胜利之路:

从转折点到战争终结

1943年5月13日,随着德意军队在突尼斯投降,北非战事落下帷幕。同年夏,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在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红军势如破竹;在西线,诺曼底登陆后288万盟军涌入法国。

当巴黎于1944年8月25日光复,戴高乐在市政厅宣告:“巴黎愤怒了!巴黎破碎了!巴黎殉难了!但巴黎解放了!”

战争的天平从阿拉曼开始倾斜,在斯大林格勒完成逆转,至诺曼底终成定局。 三大战役如同命运的齿轮,环环相扣扭转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行走在今日阿拉曼新城,抚摸斯大林格勒母亲雕像的基座,伫立诺曼底寂静的海滩——这些曾经的战场如今矗立起和平的丰碑。

当风吹过阿拉曼的“魔鬼花园”,拂过伏尔加河畔的母亲雕像,轻抚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的沙砾,那些长眠于此的士兵仿佛在低语: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用勇气与牺牲书写的奇迹。

墓碑无言,历史有声。

8月9日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特别呈现

《焦土之上》

第二集《转捩点》

敬请关注!

来源:焦土之上

编辑:丁筱 康德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