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治理加“数”度,智“惠”民生展新篇——南师学子探访基层数字治理新图景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随着城市治理的复杂性持续攀升,如何依托数字技术畅通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让基层服务更精准、响应更迅疾、守护更周全,已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方向。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基层数光里,智治新征程”暑期社会实践团穿行于江苏13市18个基层数字治理典型平台,在实地调研中寻找解码数字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01数字赋能,减负提“效”

图为“智慧北港数据港”平台展示界面

基层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责任明晰、流程顺畅。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让社工从繁冗的协调、催办中解脱,将精力真正用在服务居民上、真正回归服务本位?团队走进常州市钟楼区梧桐苑社区,从中看到了一份生动的实践答卷。

在这里,数字技术重塑了责任链条。梧桐苑社区创造性打造“融治理”智慧平台,通过责任流的数字化再造,构建了完整的服务闭环。平台明确界定多元主体责任,实现任务智能分派,对过程进行穿透追踪、结果数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奖惩机制刚性挂钩。这套数智连责机制,彻底扭转了以往”催着办”的被动局面,针对性破解了责任虚化和效能空转的共性难题,推动治理主体转向”主动作为”。同时,基层工作者得以摆脱事务性协调,将精力回归服务群众本源,最终实现治理效能提升与服务温度深化的双赢,成为撬动基层协同共治的”数字杠杆”。

02智能守护,安全加”码”

安全是民生福祉最根本的保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区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石。随着国家对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战略要求日益明确,运用科技创新筑牢安全防线,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已成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社区韧性的关键路径。为此,“基层数光里,智治新征程”团队来到了南京市雨花台区长虹路社区,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图为长虹路社区3D建模系统屏幕上展示着AI摄像头检测情况

长虹路社区构建“智能感知-自动预警-联动处置”的主动防护体系,提升社区安全韧性。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设备与AI算法,对高空抛物、消防隐患、特殊群体风险等高危场景实现秒级感知与智能研判;建立预警信息直通责任人及应急力量的多端联动机制,确保风险早处置;依托数据持续优化模型,动态强化极端天气等场景的防御能力。该体系以”技防”升级替代传统”人防”短板,系统性破解风险发现滞后、人力覆盖不足、群体防护失衡三大痛点,实现从被动补救到事前防御的根本转变,为居民提供全天候无死角的”无感守护”,是建设平安社区、托举”稳稳幸福”的数字化底座。

03数据融合,治理有“数”

图为宁海路数据指挥中心的数据展示屏

数据是新时代的关键治理资源,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融合应用,是实现精准施策、协同联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国家层面对”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部署,其核心要义正是打破信息壁垒,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高效联动的数字化治理体系,为复杂城市环境下的精细治理提供坚实底座。

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作为承载近10万居民和众多省级机关的核心区域,是基层治理万众瞩目的“压力测试场”。面对基层治理碎片化的难题,它创新构建数字指挥中心,构造“一图统揽、一键协同、一机破壁”数据赋能治理体系,通过整合多部门及企业资源,形成社区”数字孪生”底图,建立统一数据中枢。用中枢驱动业务流智能再造,形成AI自动分派工单、限时处置、数据反哺决策的闭环;同步打通水电等民生关键系统,实现跨域事件秒级响应;并以工具化创新(如AI填表)力求减轻基层人员“数字负担”。宁海路以数据融通驱动流程再造,将海量治理需求转化为精准、高效、可追溯的“数治”实践,为超大型社区治理提供了“宁海路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于宁海路调研时的合照

04掌上连心,服务增”温”

数字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温暖人。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最终落脚点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捷与直抵人心的温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从”可及”向”优质”、”贴心”升级,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技术不仅是管理的工具,更是传递关怀的桥梁,让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贴心”。

图为燕子矶街道的事件分拨处置平台和操作端

街道正推进智慧养老布局,计划联合移动公司为独居老人安装集成烟感、红外、体温监测的物联网设备,实现跌倒、意外等风险秒级告警;依托 “掌上云” 平台建立网格居民群,每个群配备智能机器人,支持线上报修、议事协商,网格员需 30 分钟内响应居民 @信息,让 “暴雨天积水处置”“路灯故障维修” 等民生事在群内快速解决,大幅降低 12345 投诉量。该模式以精准关怀破盲区、即时触达消温差,让数字化暖流汇入百姓心田。”下暴雨时,居民在群里@网格员,问题当场就能处理”街道干部陈亮指着实时更新的处置看板感慨道:“这就是燕子矶将冰冷技术转化为民生温度的核心密码。”

当梧桐苑的“责任链”扣紧治理齿轮,当长虹路的“电子哨兵”点亮安全灯标,当宁海路的“数据流”贯通城市血脉,当燕子矶的“指尖暖”传递民生温度——这幅基层“数治”新卷的底色,正是技术赋能下“人”的价值回归。而南师学子的调研笔记仍在续写:下一站,他们将带着这些“江苏智慧”,奔赴更多需要数字火种的城市角落。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