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培养学院“遗”脉相承实践团——聚焦遗产管理人制度,探索法律实践新路径

7月15日至29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遗产管理人制度调研实践团”围绕《民法典》中的遗产管理人制度,开展了系列深度访谈活动。实践团成员魏钰洋、李欣洋、梁润泽分别采访了国浩律师事务所赵惠媛律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院长吴文俊教授及崇荟律师事务所谈有明律师,由成员张妙妍记录访谈内容,旨在了解制度实施现状、剖析实务难点,并为制度优化提供青年视角的思考。

一、制度价值:托底保障与规则重塑

访谈中,专家们一致肯定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必要性。吴文俊教授指出:“该制度为‘无人管遗产’提供了法律出口,尤其保障了农村孤寡老人的遗产处置权,兼具秩序维护与文化传承价值。”谈有明律师结合案例提到,制度通过专业介入避免了亲属因遗产分配反目,体现了“从人情主导转向规则主导”的进步性。赵惠媛律师则强调,制度为复杂资产(如股权、虚拟货币)的处置提供了框架,契合现代财产多元化趋势。

二、实践难点:职责边界与基层落地

调研揭示了制度落地的三大梗阻。一是财产清查耗时,赵惠媛律师指出,跨区域、多机构的财产线索收集及特殊资产(如知识产权)评估成为最耗时环节;二是职责界定模糊,吴文俊教授举例称,遗产被第三方占有时,管理人如何主张权利缺乏细则,导致债权实现效率低下;最后则是基层动力不足:部分民政部门因编制经费有限消极履职,农村地区对新型资产(如NFT)的核查能力薄弱。

各位专家和教授的丰富经验为我们一阵见血地指出了遗产管理人面对的困境,让我们更好的洞悉当下形势,思考未来对策。

三、青年行动:普法宣传与专业建言

经过讨论,实践团成员结合访谈成果提出创新建议:首先可以加强社区普法,通过制作图文指南,用通俗语言讲解制度适用场景,提升公众认知;

其次应当注重政策反馈的重要性,梳理实务争议(如报酬请求权标准),形成报告提交立法部门;同时技术赋能是关键举措,建议建立全国遗产信息联网平台,简化财产清查流程。

通过仔细分析具体情况,将流程难点与规则细化需求凸显,三项解决措施的提出在理论上可以大大增进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需在实操场景中进一步完善衔接,助力制度落地。

四、未来展望:细化规则与多方协同

在访谈中,专家们积极呼吁完善配套细则。吴文俊教授建议“明确民政履职时限,建立省级专业机构名录”;谈有明律师强调需“制定管理人监督机制,增强公信力”。实践小队成员李欣洋和张妙妍同学表示,该制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托底保障功能,契合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治理传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同时,成员魏钰洋和梁润泽同学表示,对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优化,我们可以注重对规则的细化,明确管理人资质认证体系,制定合理报酬计算方式。同时,建立管理人监督机制,通过法院或行业协会监管,确保其依法履职,增强制度可操作性与公信力。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制度演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图 |李欣洋 梁润泽

文 | 张妙妍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