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漪垚
“35岁,背着是个包袱,放下是垫脚石,踩着就能迈过这个坎。”在前不久的《年方35》短片中,魏建军的话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35岁,一个与“事业瓶颈、育儿、赡养老人”狭路相逢的年纪,确实充满了人生的掣肘。你说像25岁一样轻装上阵吧,不可能;像55岁一样认命吧,不甘心也做不到。怎么更好地迈过35岁这个坎,确实需要思考。
魏建军的话给出了一些启发,重点就在“垫脚石”三个字。仔细想,人生到35岁,除了不能跟25岁拼年轻和自由,其实是积累了阅历、技能、经验、学习力和理解力等诸多优势的,这些优势就是“垫脚石”,运用得好就能更顺利地开启下一程。
除了个人,企业也是如此。今年是长城汽车成立35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汽车行业进入极度内卷,就像魏建军说的,“挑战、质疑、冷眼”,长城汽车全都经历过。所以,魏建军与屏幕前的观众共勉——大家一起把“包袱”变成“垫脚石”。
什么是长城汽车的“垫脚石”?其实还挺多的,就像我们平时忽视的自身优点。
核心零部件
长城汽车重要“垫脚石”
这些年,凭借新能源智能化领跑,我国开始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挺进。很多网友理解的是,汽车强国就是造出更高端的车、实现更多的出口。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真正的汽车强国,得是从“技术定义权、产业链控制力、全球品牌溢价、绿色领导力、生态协同力”五大方面来实现。
要实现汽车强国,就得在这五大方面,都有能跻身全球市场的汽车强企。比如我们以前说欧美日韩汽车工业强,说的仅仅是他们能打造世界级豪华品牌,能把车卖到全世界吗?不是,说的还是他们在这五大方面的整体实力。
“巴黎协定”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化压力为动力,加速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短短十年,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发展,可以说在这五大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比如电池、智能辅助驾驶、材料、装备、高端市场的定价能力、低碳化、跨界融合等,涌现出了不少领先的自主企业和国产品牌。
如果我说这其中就有长城汽车及其旗下零部件企业,你会作何感想?坦克、欧拉、长城炮,这些整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口碑和溢价表现,尤其是坦克在海外市场定价已经比肩甚至超越日韩,部分车型看齐奥迪就不说了。说说长城汽车零部件。
通过公开信息可以看到,长城汽车旗下目前拥有12家专注关键领域的核心零部件企业,覆盖动力电池、动力总成、智能座舱、底盘和车身模具、铝合金铸造、氢能、自动驾驶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其中已经有3家零部件企业跻身“2025年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分别是:蜂巢汽车科技(第64位,营收36.27亿美元),精工汽车(第77位,营收30.69亿美元),诺博汽车(第78位,营收30.51亿美元)。长城汽车也因此成为唯一拥有3家全球百强零部件子公司的中国车企。
在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共有15家中国企业入围,位居日本(22家)、美国(18家)、德国(16家)之后,中国零部件已经明显发出了崛起信号。长城汽车旗下3家零部件企业位列其中,既令人吃惊,更令人兴奋。
一位零部件企业人士表示,百强榜数据所反映出的趋势,已不仅仅是周期性波动,而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经历一轮结构性调整。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智能化趋势加深,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和份额也愈发提高。说实话,这才是成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根基之一。
长城汽车3家百强零部件企业中,蜂巢汽车科技业务领域为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电驱动系统),代表产品是长城自研的9DCT变速器、Hi4电混系统。
精工汽车业务领域为底盘、车身模具及铝合金铸造,其铸造精度达到±0.02mm。精工汽车的覆盖件模具100%自研,其技术壁垒也赋予了自身优秀的全球竞争力,目前,除了参与长城多款车型核心部件开发,精工汽车的海外业务占比已超60%,供货劳斯莱斯、奔驰、雷诺。
诺博汽车业务领域主要是智能座舱、内饰及橡胶系统。诺博汽车目前在全球拥有12个研发中心,主导AI视觉检测等数字化升级项目,技术适配宝马等。诺博汽车今年也是连续第4年入围全球百强零部件,而且在国内汽车供应链百强排行榜上,已升至第20位,智能化业务增速显著。
其实除了进入全球百强的3家零部件企业,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动力电池潜力股。蜂巢能源的“无钴+短刀”电池技术,可谓进行了一场“技术拓荒”,不仅避开比亚迪长刀锋芒另辟蹊径,更验证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
去年,蜂巢能源的出货量是27万套。2025年上半年,蜂巢能源的出货量已达88万套(短刀电池60万套+堡垒电池28万套),海外占比达到30%,增长迅速。
从动力总成到动力电池,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还掌握有氢能和“汽车之母”的模具,同时又已坐拥3家百强零部件企业,还有其他正在向前发展的零部件企业。
这些优势傍身,可不正是长城汽车顺利跨过35岁,全力开启下一程的优质“垫脚石”嘛。
“森林生态”战略
迈进新时代的“指南针”
如果说零部件体系是长城汽车的重要“垫脚石”,那面对自身新阶段发展和新时代变革的交叠,“森林生态”战略可以说是长城汽车正在攥着的重要“指南针”。
2018年,长城汽车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即将旗下各零部件事业部独立成各个子公司,不仅参与内部供应,更要参与市场竞争向外发展。这个决定奠定了如今长城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蓬勃基础,其实也为之后的“森林生态”战略提供了生长土壤。
2020年,魏建军首次提出“森林式生态模式”,强调构建“独立多元、共生共存”的技术与产业体系,旨在打破传统车企垂直整合的局限。
2022年,总裁穆峰明确将“森林生态”定义为长城转型的核心战略,覆盖智能化、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面向新能源与智能化时代构建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包含架构、技术、运营等全方位的生态共生和互哺。
其架构,是形成多层次共生体系,比如:顶层的品牌矩阵(哈弗、魏牌、坦克、欧拉、皮卡等);中层技术平台(柠檬、坦克、咖啡智能);底层技术子公司群(零部件体系)。
其技术布局,则是全域自主可控的“混动、纯电、氢能”新能源三轨并行,和智舱、智驾的智能化双擎驱动。
其运营机制,就是同时推进内部协同共生与外部市场化竞争,保持两者动态平衡和互为促进。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通过“赛马机制”激发了各个环节和子公司的创新活力与研发能力,同时实现了技术复用与成本优化。
长城汽车的“森林生态”,可以说不仅支撑了自身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转型,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条抗衡特斯拉、丰田的差异化路径。
掌握生态,才能在未来三十年掌握话语权——这从零部件子公司目前不仅实现了长城汽车的“技术自主可控”,更在进行“全球市场扩张”,并且助推长城汽车践行整体全球化目标,就可窥一斑。
全球化视野
长城汽车发展的“路线图”
说到全球化,有了“垫脚石”、“指南针”,必然该有“路线图”。全球化就是长城汽车接下来全力以赴的路线和方向,这也符合汽车强国发展所需。
长城汽车是较早开启海外征途的自主车企之一,早在1997年就以产品贸易形式开启了海外探索。2019年更是早于中国汽车出海潮,在俄罗斯、泰国、巴西建立全工艺整车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几年,国内车市竞争激烈无序,内卷不断加剧。内卷的恶果大家也看到、感受到了,行业乱象频出、企业增收不增利、供应链资金几近断裂、个人出力多收益少。
魏建军是公认的行业反卷斗士,一直在坚持呼吁反内卷。但其实最难能可贵的,并非魏建军的呼吁,而是长城汽车身体力行加速“向外求取”。
“向外开疆扩土”,不是在内卷不过,而是视野和格局更高。如果非要窝里斗,斗个你死我活,中国汽车是没有出路的,掌握全球市场话语权数十年的国际品牌,最终会坐收渔利。中国汽车的出路是什么?还是出海。
通过这几年的快马加鞭,长城汽车的海外征途和全球化战况,目前已经形成七国十地技术网络。研发中心分布中国(保定/上海等9大基地)、德国(新能源与燃料电池)、日本(造型设计)、美国(自动驾驶)、韩国(电池材料)等,共13个研发基地。
本土化研发推进显著,比如:泰国团队调整底盘高度适应乡村路况,开发泰语车机系统;欧洲团队针对窄路况优化智驾软件。
三大海外制造基地则将产品辐射全球,比如:俄罗斯图拉工厂年产能15万辆,面向欧亚市场;泰国罗勇新能源工厂年产能8万辆,面向当地和东盟;巴西工厂年产能5万辆,面向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此外,还有数家KD组装厂。
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销量45.4万辆,同比增长43.4%,占总销量36.8%。而且,高价值车型出海正在形成趋势,比如:坦克700 Hi4-T登陆哈萨克斯坦,魏牌高山进军中东,欧拉好猫在泰国量产。
不止整车,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中的零部件子公司,也正与整车制造一起,协同出海。在泰国罗勇工厂,精工汽车、曼德电子等本土化生产,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了50%,一方面助力整车降本增效,一方面推进当地零部件市场供应。
在德国,蜂巢能源萨尔州模组厂、勃兰登堡电芯厂,正在为欧洲车企提供本地化电池配套。在巴西,未势能源联合巴西政府推动氢能基建,将长城氢能技术输出至拉美商用车市场。
很显然,长城汽车已经在为接下来的发展,布局一盘体系化生态出海棋局,通过深度本土化构建产业协同网络,实现从单一贸易向全产业链赋能的转型。这一模式不仅重塑了长城汽车自身的全球竞争力,更为中国汽车产业出海提供了新范式。
全球化、高端化、森林生态……手握这些,长城汽车还惧怕“35岁危机”吗?
其实,对于个人,你我都无须忧愁和恐惧人生的每个阶段,时代在变,唯学习和进取不变。借用岳飞的一句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的意义和乐趣,正是不断经历挑战,而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