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当连续高温下上海电网负荷冲至4055万千瓦的历史峰值,虚拟电厂正成为守护城市用电安全的隐形调节器。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在今天举办的2025第二届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上披露:今年以来,上海虚拟电厂累计削峰能力突破200万千瓦,单次最大响应达116.27万千瓦——相当于瞬间“唤醒”一座中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为迎峰度夏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场以“聚合·智创·引领·融通——虚拟电厂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的论坛,从更多实践、专家见解中揭示出虚拟电厂对超大城市电力韧性、全球极端气候应对的深层价值。
为超大城市虚拟电厂建设提供了“上海样板”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国网上海电力临港能源服务中心主任曹伟斌紧盯着监控系统中持续增高的电压,陷入沉思:“要是能让企业厂区的电抗器在电网需要调节电压的时候,帮忙‘降一降’电压,电网就能够更加稳定了”。正是这一想法灵光乍现,催生了一场全新的探索——不同于常规的削峰填谷式需求响应,无功需求响应聚焦电压的精细化调控,让用户从“用电者”变身“电网协同参与者”。
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完成临港地区积塔半导体、格科半导体、天岳半导体等7家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的无功需求响应协议签订及无功计量装置部署,并先后于2025年元旦期间开展全国首次无功需求响应试点演练、于2025年春节及五一期间开展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示范区已有192家工商业用户和322座铁塔基站参与虚拟电厂市场,虚拟电厂资源签约容量达到6.37万千瓦,包含数据中心、新型储能、楼宇空调、冷链、充换电设施等多种优质灵活调节负荷,用户侧机动调峰能力超过新片区最高负荷的5%,提前完成新片区综合能源十四五规划目标,虚拟电厂平均响应精度达到66.12%,远高于上海其他区域。
与2021年启动虚拟电厂建设时比较,新片区参与虚拟电厂的终端用户数量增长407.89%、注册响应能力增长110.20%、最大响应能力增长44.12%、参与响应的用户户次增长2816.95%。此举在有效提升了新片区的整体电能质量,同时节省等容量调相机建设成本约1.6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论坛现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盛明分享了国网上海公司在规模化资源聚合、精准化时空调控、快速化秒级响应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并展望在政策突破、技术升级、生态拓展和场景深化四个维度的突破路径,为超大城市虚拟电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样板”。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上海虚拟电厂最大响应负荷突破100万千瓦,创下上海虚拟电厂实测调用新纪录,也为全国规模化应用树立标杆。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明林表示,一年来,上海虚拟电厂发展硕果累累,从“示范引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接下来,上海将把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作为重中之重,推进“蒙电入沪”深远海上风电等一批超级工程建设,同时结合上海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好虚拟电厂聚沙成塔、供需互动的关键作用。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指出,绿色低碳成全球共识,我国正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虚拟电厂对上海这类特大城市意义重大。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首个虚拟电厂实测调用能力达到百万千瓦级的城市,未来将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拓展资源规模、强化政策支持。
虚拟电厂将迈入“规模化应用”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郭琦现场分享了南方电网虚拟电厂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将分阶段推动虚拟电厂发展,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构建全业务流程技术标准体系,培育涵盖上下游的产业链与生态链,推动虚拟电厂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商业运营,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能源研究会虚拟电厂专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康重庆作“虚拟电厂的国内外实践与发展方向”报告,梳理了全球演进脉络,介绍虚拟电厂技术与模式的国际动向。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对比,他指出,当前面临的技术整合、市场准入和商业模式三大核心挑战,并提出技术要“硬核”、政策要“灵活”、标准要“先行”的解决路径,为行业升级提供理论指引。
此外,四大分论坛紧扣“聚合、智创、引领、融通”四大主题,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既对虚拟电厂战略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也对推动赋能产业升级提供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