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关爱日|早期没症状,就怕被耽误?如何破局

食管癌(又称食道癌)是上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

为加强民众对食管癌的警惕性,践行早诊早治理念,自2020年起,由白求恩公益基金发起,将每年8月24日定为“食管癌患者关爱日”,旨在通过科普宣传和公益活动,提升全社会对食管癌防治的关注与行动力。

预防为主 远离可控发病风险

食管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食管黏膜上皮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长期慢性刺激的结果。根据2022年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男性新发和死亡病例数量明显多于女性。这与许多地区偏爱腌制食品、喜欢食用过烫食物等特定饮食因素有关。此外,过量饮酒和吸烟也是食管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食管癌还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例,发病风险会大幅增加。

食管癌早期症状通常较隐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时的梗阻感或胸骨后异物感等异常,由于这些症状不典型,且一般较快就会缓解,这就导致很多患者放松警惕。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食管癌往往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然而,一旦进入中晚期,5年生存率大幅降低。

早诊早治 重视规范诊治流程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下文简称《方案》)将45岁定为食管癌高风险人群的评估起始年龄,风险评估涉及疾病高发地区、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于高风险人群,《方案》明确推荐内镜学检查作为食管癌筛查方法。如发现可疑病灶,还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等检测方法。

奥林巴斯独创的窄带成像技术(NBI,Narrow Band Imaging)应用于内窥镜诊疗过程中,通过窄带光谱的照射,使早期病变的变化特征与背景黏膜形成鲜明对比,与放大内镜提供的高分辨率画面相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检测能够突显黏膜表面的微小变化,有助于内镜医师发现和鉴别早癌。消化内镜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还可以完成去除息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诊断与微创治疗,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实现精准诊疗。

奥林巴斯窄带成像技术(NBI)

对于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频率,《方案》推荐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建议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超过1厘米的患者,建议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具体检查方案需医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患者应谨遵医嘱,并坚持定期随访以确保早诊早治效果。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主动就医检查,是预防食管癌及其恶化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年)”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正逐步推进上消化道癌症筛查以及早诊早治的公共卫生项目,并得到了众多学术组织、医院、医疗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作为医疗内窥镜的代表性企业,奥林巴斯在坚持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同时,长期面向公众普及消化道疾病的早期预防知识,积极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科学“三早”理念,普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从而让公众树立对消化道健康的正确认知。目前,奥林巴斯的公益足迹已经遍及中国40多个城市,影响人群超过1.2亿人次。

加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25年“食管癌患者关爱日”到来之际,奥林巴斯呼吁广大民众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践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理念,降低食管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未来,奥林巴斯也将继续秉承着“实现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心和幸福生活”的企业使命和“True to Life”(致敬生命,尽享生活)的品牌理念,持续响应国家、行业号召,贯彻落实奥林巴斯“中国战略”,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企业力量,从根本上助力中国民众实现健康、安心与幸福的生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