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加速跑

经济日报记者 刘畅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已确定17个国家级都市圈,当前各地都市圈建设进展怎样?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与部署?经济日报即日起推出“都市圈新面貌”系列报道。

“目前,成都和德阳、眉山等6市之间日开行动车128对,日均运送旅客5.5万人次,平均发车时长间隔10分钟,‘半小时通勤圈’让成都都市圈内部的往来犹如‘串门’般便捷。”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东站“游佳服务岗”负责人游佳告诉记者。

呼啸的列车正是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由国家批复发展规划的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已成为拉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座城市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方面均实现了“加速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71.78亿元,多项经济数据均有亮眼表现。

交通更便捷

对大众而言,提及都市圈建设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交通更方便了”,工作或旅游产生的支出和时间成本均有所降低。

“公司8位高管,有3位的家在成都,工作在资阳,以前开车上下班,遇上堵车耗费近2小时,现在坐地铁来上班,不仅更高效,油费、过路费还全省了!”位于资阳市的四川羽佳模塑有限公司工厂厂长冯辉军说。

2024年9月26日上午,轨道交通资阳线正式通车。这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并不容易,从规划到正式运营,用时整整8年,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召开了约60次推进会议。线路的设计、建设对成都都市圈后续开工的成眉线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德阳到成都最快24分钟,每隔5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列车,我甚至在成都给孩子报了篮球课程,每个周六都会往返德阳和成都。”家住德阳市旌阳区龙湾上城小区的李龙军说,动车出行十分方便。

数据显示,成德动车班次由2016年的每天18趟增至如今的每天超130趟,发车间隔由90分钟缩短至最短5分钟。跨市公交及城市候机楼运输旅客日均超1.2万人次,年运输超400万人次。预计到2027年,成都都市圈3条跨市轨道交通线将全部开通运营,成德眉资区域有望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全部区域副中心城市均运营市域铁路的都市圈。

便捷的何止轨道交通。“全长58公里的成资大道是成都、资阳之间的首条城际快速通道,也是资阳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最近的一条大通道,开通3年多来,对拉动以资阳临空经济区为代表的临空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资阳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统计科科长黄韬说。今年上半年,资阳临空经济区引入星河动力、九天中创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有效推动资阳制造业投资增长23.2%。

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还在继续提升。除了高水平运营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列车外,成都都市圈还将加快推动成乐高速扩容、天眉乐高速等项目建设,不断深化区域交通同频共振。

产业更协同

日益便利的交通打开了产业共谋的“大通道”,曾经单打独斗的局面被改变,“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思维被抛弃。

成都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均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是成都都市圈的“领头羊”。不久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针对支持成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将出台包括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3个方面的政策。“辐射周边带动全域”意味着成都在强化自身经济动能的同时,对区域发展的辐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羽佳模塑是一家生产汽车内外饰产品的企业,公司为成都6家车企提供配套服务。”在冯辉军看来,随着成都都市圈建设加速推进,产业发展的“蛋糕”也越做越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有配套业务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1%,现在我们正积极拓展乘用车、商用车产品配套业务”。

“成都都市圈各市应当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枢纽为依托,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四川(西部)研究院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小琪认为,成都的研发优势、市场优势可以充分与其他三座城市的制造优势、土地优势、原材料优势实现功能互补,通过完善“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中试验证等服务。“我们创新发展了‘成都研发小试+眉山中试产业化’新模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原则,已入驻涉及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二氧化碳—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等15个中试验证项目,有4个项目实现成功转化落地。”创新中心运营企业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君说。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成德眉资4市的企业已经形成共识,告别单打独斗,走向通力合作。4座城市共同编制了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绘制了9条重要产业链全景图。

从最新数据看,9条重要产业链相关产品产量均增长强劲。2025年上半年,成都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2.2%、119.2%、45.8%;德阳燃气轮机同比增长101.6%,发电设备增长51.3%;眉山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179.8%,液晶显示屏增长15.5%,液晶显示模组增长24.5%;资阳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实现铁路机车增长130.8%,锂离子电池增长31.9%,中成药增长71.5%。

生活更幸福

都市圈在发展中聚焦于核心城市和周边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这种“聚焦”带来的民生福祉更具现实意义,进一扇门、办四地事让成都都市圈的发展红利更广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德阳医院之间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院内制剂调剂使用、检查结果互认,我们通力合作,实现5个专科独立成科,构建起了11个重点专科优质医疗矩阵,让德阳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成都一样的医疗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万军说。

越来越多的民生难题得到化解,曾经急需解决的“看病难”问题,而今随着都市圈建设的推进,优质的医疗资源变得更可得了。

“当前,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医保联网结算政策的推行成效十分明显,这是同城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一个缩影,落脚点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便利性水平。”王小琪说。

“如居一城”的同城体验正在扩面提质。资阳与成都结对共建学校增至137对,年增长率超20%。德阳充分整合与成都、眉山、资阳的优质文旅资源,共同推出古蜀探秘之旅等5条精品线路,三星堆—金沙遗址被确定为2028年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眉山加快推进“跨域通办”改革,实现505项高频事项四市通办。

5月15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在眉山召开,会上审议了涵盖规划编制、交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在内的《成都都市圈建设2025年十件大事》(送审稿)。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步伐从未减速,随着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成都都市圈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四川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8月27日《经济日报》11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