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青岛农业大学“青春追光者 红色薪火传”实践团跨越潍坊、枣庄、淄博、临沂、济南五地,用为期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特殊的红色实践。通过参观学习、文化调研、主题宣讲、深度访谈等方式,队员们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以青春行动诠释革命精神,在“学习—传播—转化”的闭环中,续写红色传承的新篇章。
从历史地标到精神共鸣:触摸可感的红色记忆
齐鲁大地的红色地标,是承载英雄记忆的“活教材”。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课本里的历史知识,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
碑铭无声,却在潍坊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里勾勒出抗战英雄的悲壮身影;画作无言,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的《血战台儿庄》全景画,已然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战斗智慧重现;故事有情,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中“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讲述,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直抵人心;誓言有力,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前,队员们在追思中许下的承诺,字字铿锵。
图为团队成员在潍坊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听魏铁良同志讲解 李祥迪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 李德凡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前合照 李德凡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合照 孙克典供图
短短七天,团队共累计走访红色地标20余处,研读革命文物百余件,聆听讲解10余场。同学们从“书本里的历史”走到“脚下的历史”,在实地感悟中与信仰深度对话。
从亲历讲述到精神传承:听见有温度的革命故事
革命精神的生命力,藏在普通人的讲述里。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那些带着乡音的叙事,恰是打开红色密码的钥匙。
无论是潍坊昌邑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魏铁良同志,用带着乡音的讲述还原烽火岁月里枪林弹雨的厮杀与物资匮乏时的坚守,让每个细节都直击人心;还是临沂讲解员口中“一颗纽扣”“一封未寄出的家书”的故事,让队员们真切看见普通战士的家国情怀;亦或是淄博焦裕禄纪念馆里的实物与图片,在静默中诉说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精神——这些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叙述,都让革命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图为魏铁良同志为团队成员讲解 李祥迪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听取讲解员讲解 李德凡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张兴习供图
“伟大来自平凡,这些故事让革命精神从展板上‘走’了下来。”同学们感慨,正是这些具体的讲述,让红色精神在当下依然充满感染力。
从创新传播到种子萌芽: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
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实践团用青年视角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走出展馆、贴近生活。
在安丘市新安街道归家瞳村,“红色文化启蒙日”吸引了40余名学生。“看图猜英雄”游戏中,孩子们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一位位革命先烈;“剪出八一魂”手工坊里,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一张张承载着“八一”精神的剪纸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歌唱祖国》的大合唱环节,40余名学生和村民一起放声高歌,爱国之情在歌声中传递。
图为孩子们积极抢答 孙克典供图
图为合唱《歌唱祖国》 卢盎然供图
淄博市烈士事迹纪念馆外的“流动红色驿站”同样热闹。队员们发放300余份自制海报,200多位游客驻足聆听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打破年龄界限,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
图为团队成员分发宣传海报 张兴习供图
从实践感悟到青春担当:让红色薪火照亮未来
七天的实践时长虽短,却为队员们带来了深刻的精神淬炼。数据见证着这份收获:团队累计走访红色地标20余处,对话10余位历史讲述者,开展5场互动实践活动,直接辐射影响600余人。
“红色精神从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照亮前路的不灭火炬。”队员们纷纷坦言,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转化为求学路上的奋进力量与担当行动。未来,他们将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文化传承的脉络中、社会建设的岗位上,以青春之名让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新辉。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合照 李祥迪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合照 李德凡供图
脚下,是先烈曾用热血守护的土地;眼前,是属于青年一代的壮阔征途。青农学子用这场研学实践证明:这一代年轻人定会携红色薪火上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步履坚定,以奋斗之姿不负盛世荣光,以青春之力书写韶华篇章。(高樱芮 李祥迪)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