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高管在慕尼黑车展上自信满满,宣称其电动车已跻身顶尖行列,无惧中国竞争。然而,现实销量数据却揭示出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跻身顶尖行列,因此我们无需惧怕中国”。
在2025年慕尼黑车展媒体日上,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Markus Schaefer)的这番话,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但他可能忘了(或者是故意忽略),正是来自中国的智能汽车供应链,帮助奔驰达到了他所说的“顶尖行列”。
比如奔驰和Momenta的合作,智驾难题解决了。
而且反差的是,就在这位奔驰高调宣称不怕中国竞争的同时,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持续下滑。
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为29.32万辆,同比下滑14%,其中第二季度销量同比骤降19%。
销量的下滑,让马库斯·谢费尔有关“不害怕中国车企”的说法很软弱。
而且在成都车展上,奔驰展台的热度已经无法比拟中国造车新势力。
这让人很震惊,但却是事实。
不过在慕尼黑,当地没有见过中国智能汽车的人们,依然会认为奔驰很牛逼。
这就是所谓的主场效应。
这种气氛显然感染了马库斯·谢费尔,让他感觉奔驰无需害怕中国电动车。
平心而论,奔驰这次的确在自己的主场拿出了一些东西。
比如在慕尼黑车展上首发的全新纯电GLC,参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基于MB.EA纯电平台打造,采用800伏高压架构,WLTP续航里程达到713公里,支持330千瓦超快充,充电10分钟即可补充303公里续航。
国产版本更是针对中国市场做了专门优化。
轴距达到2972毫米,比标准轴距版本长84毫米,并首次在该车型中推出6座布局。
这非常少见。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车企缓慢而笨拙的决策机制,让其很难应对中国市场上高度灵活的造车新势力。
现在知道推出6座了,看来的确是长见识了。
这车的科技配置也够看。
比如集成了微软与谷歌双AI人工智能技术,国产版本还专门搭载了针对中国用户优化的智能语音系统。
不用说,这些亮眼参数和技术配置,再加上三叉星徽的号召力,无疑是奔驰高管自信宣称“无需惧怕中国”的底气所在。
但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遭遇了滑铁卢。
奔驰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为29.32万辆,同比下滑14%;第二季度销量同比骤降19%。
7月份奔驰销量26653辆,环比暴跌超过40%,这一数据创下了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历史新低。
销量的暴跌导致经销商面临巨大压力。
有些奔驰经销商干不下去,退网了。
这非常危险。
对于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的奔驰而言,经销商退网就意味着无法在特定区域内接触到用户。
与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高歌猛进。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年1-8月累计海外销量突破63万辆,仅欧洲就贡献了超7.1万辆的业绩,在意大利、西班牙两大市场更是登顶新能源销量榜首。
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新车注册量达13,503辆,同比大幅增长225%,市场份额升至1.2%,首次超越特斯拉。
中国品牌不仅在产品上取得成功,更在渠道建设上迅速扩张。
根据比亚迪李珂在慕尼黑车展的说法,比亚迪计划年底前在 32 个欧洲国家开设超过 1000 家门店。
另外,蔚来等高端品牌同样也在猛攻欧洲市场。
对于奔驰等欧洲豪华品牌而言,情况有点不妙了。
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成功,绝非偶然。
比如产品本土化创新是攻克欧洲市场的关键。
以比亚迪Seal U(宋PLUS)为例,其针对欧洲多山地形优化的混动系统,实现了WLTP标准下百公里1.2升的综合油耗,较同级燃油车节能率达67%。
这款车型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实测中,凭借智能电四驱系统与冰雪模式,成功通过-15℃极寒环境测试,成为瑞士、奥地利等山地国家消费者的优选。
充电网络布局同样展现战略深度。
比亚迪与欧洲主流充电运营商IONITY、Enel X建立数据互通,车主可通过车机系统实时查询28个国家超过40万个充电桩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在欧洲的用户结构正在发生质变。
比亚迪的购车者中,35%为工程师、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这类群体对技术参数敏感且注重环保价值。
面对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奔驰正在调整策略。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表示,该公司正在与其中国开发团队合作,以降低成本。
这种合作降本策略在全新纯电GLC上已有体现。
国产版本将搭载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并针对中国复杂的气候条件、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了专门优化。
但这没啥新鲜的。
因为不仅仅是奔驰,几乎所有豪华品牌都在这么做。
比如宝马,跟Momenta合作了。
奥迪,甚至跟华为达成了合作。
所以展望未来,奔驰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
国产纯电GLC进入中国市场时,将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
中大型6座SUV市场已经形成三大阵营:高端豪华阵营(35万元以上)包括特斯拉Model Y L、理想i8和问界M8纯电版;大众主流阵营(20-35万元)包括乐道L90、领克009和腾势;亲民性价比阵营(20万元以内)则有零跑C16、深蓝S09和东风奕派008等车型。
每个价格区间都有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市场格局已经相对固化。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仍在加速进军欧洲市场。
包括比亚迪、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等中国车企在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展示新车型,旨在拓宽产品线并延续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据Dataforce数据,今年7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混动汽车的销量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7%。
中国品牌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3%,连续三个月突破5%大关。
奔驰全新纯电GLC无疑是一款技术领先的产品,但单靠技术参数无法赢得市场。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使用体验。
三叉星徽的确有号召力,但也已经被打下神坛。
而众所周知,神是不能流血的。
但糟糕的是,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表明“神”正在经历一个失血过程。
所以奔驰高管宣称“不怕中国竞争”的底气,可能更多来自于品牌历史积淀而非市场现实。
在电动汽车这场全新赛道上,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正在减弱,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都不是奔驰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