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eBus母公司二冲上市在即,看母婴品牌IPO焦虑与资本挑战并存

随着中国育儿产品市场的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众多企业寻求资本助力以进一步拓展业务及市场竞争力。

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近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开启招股,预计9月23日在港交所上市。作为母婴消费品领域的知名品牌,BeBeBus的上市进程折射出母婴企业行业在资本化、业务转型、渠道依赖等方面的共性挑战。

图片

从亏损到高盈利,不同集团通过聆讯上市在即

今年开年港股IPO市场呈现回暖迹象,仅1月就有14家企业集中递表,其中不乏蜜雪冰城、老乡鸡等消费领域头部品牌。不同集团也在此时递交了招股书,但因6个月内未完成聆讯流程,招股书于7月失效,此后集团于8月15日再次递交更新后的招股书,目前已通过聆讯并于9月15日至9月18日开启招股,预计9月23日正式挂牌上市。

成立于2018年的不同集团在2019年推出BeBeBus品牌,这家成立仅6年的公司凭借在小红书平台的“种草”营销和差异化产品设计,从婴儿推车细分赛道突围,跻身中国中高端育儿市场头部阵营。目前BeBeBus已成为不同集团的核心品牌,瞄准的是高端育儿市场,产品也从最初的婴儿推车、安全座椅、婴儿床、餐椅逐步拓展至覆盖亲子出行、睡眠、喂养及卫生护理四大场景的多元产品线。

当前背景中新生代父母对于育儿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功能,更加追求个性化、品质化和智能化的产品,BeBeBus捕捉到这一趋势以高端定位切入市场,发展过程中还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师合作、采用前沿材料和工艺以及差异化的营销,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设计的产品,这也是其能够从竞争激烈的母婴市场突围的关键点。

招股书显示,不同集团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5.07亿元、8.52亿元、12.49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2123万、2722万、5852万,期内利润率分别为-4.2%、3.2%、4.7%;毛利分别为2.42亿元、4.27亿元、6.2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7.7%、50.2%、50.4%。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为7.26亿元,利润为4851万元,期内利润率为6.7%,毛利为3.85亿元,毛利率为49.4%。

图片

婴儿护理场景增势强劲,超越出行场景

在不同集团的业务版图中婴儿护理场景近年来增长势头突出,婴儿护理产品SKU的数量一路攀升,从2022年的142个增加到2023年的188个 ,2024年为254个,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90个,通过加大婴儿护理领域的产品拓展力度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婴儿护理场景的收入贡献也不断提升,2022年这一板块收入占比仅有8.2%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2024年婴儿护理场景收入已达到 31.3%,逐渐成为不同集团的业务增长点之一,2025年上半年这一收入占比进一步增长至42.3%,逐渐在公司业务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曾经在不同集团业务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出行场景近年来占比却在持续下滑,由2022年的高达64.1%的占比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45.7%,已从核心收入来源下滑至不足总收入的一半,2025年上半年占比降至35.5%,业绩贡献不断降低。

单从业务营收来看不仅出行场景近年来占比在下降,睡眠场景业务占比也有所下滑,从2022年的24.6%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3.7%,喂养场景占比较小变化相对稳定。

客单价较高的婴儿推车、安全座椅等产品均属于出行场景,这类产品占比降低可能影响了不同集团的业绩表现,2023年-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68%、46.56%、24.74%,虽然营收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明显。

再看护理场景,虽然客单价相对较低但消费频次较高且市场需求还保持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因出行场景产品占比下降带来的营收损失,不过婴儿护理场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未来能否保持持续增长还需要观察。

图片

品牌发展全靠捧?可持续性存疑

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托起了无数品牌,凭借精准的人群定位加上社交平台的流量红利推起了一个又一个网红爆款,这些新锐品牌的崛起几乎都可以套进一个爆款公式即精准定位+产品+流量=爆发,这条路径也成就了许多网红品牌。

BeBeBus的发展也类似于此,其定位于中产家庭的“育儿消费升级”,通过精准捕捉新一代父母的需求将产品以“高颜值设计+跨领域技术融合”为卖点,比如艺术家婴儿推车采用座舱减震、护脊靠背、蛋壳座舱三大核心设计守护新生儿发育,儿童安全座椅植入Cobra记忆棉专利级抗震材质,软硬适中久坐不累,而且还有黄金三角抗反转系统,全档360°旋转上下更方便,护脊座舱贴合新生儿脊椎等设计。

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小红书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个依靠婴儿推车起家的品牌凭借KOL“种草”在竞争激烈的母婴赛道闯出一条生路。品牌刚刚创立的2019年就瞄准小红书这一新兴社交平台的潜力并将资源主要都集中投入在此,积极和小红书上的育儿达人建立合作,这些育儿达人在小红书上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双方通过合作推广、产品试用等在小红书上分享BeBeBus产品的真实体验和评价,吸引了众多关注。

招股书显示,不同集团已与超过1.6万个来自不同平台的达人合作,其中超过20位KOL拥有超过百万粉丝,在小红书上#bebebus话题的浏览量已过亿,成为中产宝妈群体追捧的高端母婴品牌之一。不过这种方式也使得不同集团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2022年-2024年、2025上半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1.89亿元、2.86亿元、3.91亿元和2.24亿元,销售费用率均超过30%,3年半累计销售费用近11亿元。

这种依靠营销驱动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业绩持续提升但可持续性还要打个问号,随着母婴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品牌都在加大营销投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BeBeBus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增加营销投入以保持品牌的曝光度和竞争力,然而持续高额的营销投入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销售增长和利润提升就可能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图片

研发年均投入不足3%,高端价值靠什么?

在不同集团的财务支出中,研发投入和高昂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对比明显,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620万元、2380万元1590万元及1060万元,分别占当年收入的3.2% 、2.8%、1.8%、1.5%,公司收入增长的同时研发投入并没有跟上,资源投入相对有限。

在竞争激烈的母婴市场中,研发投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可能导致公司在产品创新、品质提升等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笔者翻看其招股书发现,关于研发成果的披露并不多,不过天眼查显示,不同集团旗下子公司布童物联网科技公司共登记了上百个专利信息,其中外观设计类型的专利有83个、发明授权和发明公布的专利有5个(不包括驳回),实用新型的有55个。

就这些专利来说多数集中在外观设计和功能更新上,比如婴儿推车领域其推出了可换向设计、避震系统优化等一些具有独特设计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看作是产品外观和基础功能上的改进。

BeBeBus作为一家定位耐用型高端育儿产品的品牌,其产品价格普遍较高,电商平台上其艺术家新生婴儿推车券后约2535元,Pro款约为2835元,儿童安全座椅则有多个系列,价格在2000-5000+元不等。查询天猫实时回购榜单显示,TOP20中仅有6款券后价格超过了2100元,4款超过了3000元,BeBeBus上榜的则是一款3735元的儿童座椅,在榜单中价格排在首位。

不论是婴儿推车还是安全座椅和普通品牌价格差距都比较大,BeBeBus的高端价值体现在哪里?从产品看,BeBeBus的安全座椅有橄榄球式侧防盾、内置钢骨架一体注塑PP外壳,专利级缓冲抗震Cobra记忆棉,并拥有全档位全岁段认证;一款售价1500左右的儿童安全座椅宣称的是50#车规级钢骨架、抗震材质EPP全覆盖、专利护脊不窝脖,并拥有欧标E4国标3C认证。

高端性不仅仅要体现在价格上,产品品质、技术含量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多体现,BeBeBus产品设计虽在外观上受到了不少认可,但功能设计创新上或许还有提升空间,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婴儿推出非常重单手提费劲,而且不能一键收车、一键转向,外出携带不方便等的吐槽,目前不同集团的“高端人设”还面临多重质疑。

那些高端育儿产品的消费者不仅看重品牌形象,也很关注产品的科技含量、安全性与便捷性,若缺乏持续的研发投入一旦市场涌现更具创新力的竞品,仅靠营销建立的品牌壁垒可能并不稳定。

图片

超7成收入来自线上,渠道多元化建设不足

线上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能够快速触达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倾向于在网上购买育儿产品的年轻一代父母,不同集团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及利用线上营销的手段,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不同集团线上渠道的营收占比分别为82.2%、79.8%、75%、73.2%,线上渠道营收占比虽然持续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对线上渠道的高度依赖,但线上市场竞争激烈,平台规则和政策变化、行业价格战、流量获取成本不断走高等因素都可能对公司的线上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不同近几年一直在加大线下渠道的布局力度试图实现渠道多元化,但从实际数据来看线下渠道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贡献虽然一直在提升但增长速度缓慢,2025年上半年占比不到三成。线下渠道的建设成本投入较高回报周期可能也比较长,而且母婴行业有不少线下品牌及零售商,它们在渠道资源、品牌知名度、客户基础等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不同集团作为后来者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度不小。

从渠道来说线上传播迅速能够让品牌快速积累知名度,提升品牌性和市场份额,而且还能通过消费者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但线上市场的流量获取成本不断上升,这可能会让公司面临营销费用持续高企的情况,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可能会直接影响利润空间。

图片

代工厂商多达157家,繁荣背后暗藏风险

不同集团目前产品已经覆盖了多个场景而且产品品类不断增多,但公司招股书显示其在浙江宁波的自有生产设施生产儿童安全座椅及餐椅,在建设的第二家生产工厂产能设计为婴儿推车、安全座椅、婴儿床和餐椅,其四大核心场景中SKU数量从2022年的306个增长至2025年6月的459个,品类扩展迅速。

短时间内的产品种类爆发也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生产跟不上的情况下不同集团的解决方案是代工,据招股书介绍,其自行生产所有儿童安全座椅及部分餐椅,但同时将若干工序外包给第三方制造商,对于其他产品如婴儿推车、婴儿床、婴儿腰凳、婴儿睡袋、枕头、婴儿护理产品及配件等全部通过外包生产。

据了解,不同集团的OEM厂商高达157家,轻资产运营的模式是不少品牌都会采取的扩张方式,外包生产可以减少在生产设施、设备购置以及生产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能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拓展等核心业务上,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供应商数量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但也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产品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等均面临挑战。在小红书、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多起关于BeBeBus产品质量的投诉和吐槽,其中黑猫投诉平台上包含bebebus搜索词的投诉量有279条,投诉内容包括婴儿推车布料容易发霉、安全座椅接触不良且伴有卡顿、纸尿裤异物、退货后不退款等,其中不少是质量相关的投诉。

由于大部分产品由第三方代工生产,不同集团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掌控力相对较弱,尽管公司会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代工厂商在生产工艺、质量把控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使产品质量难以完全保持一致,增加了质量不稳定的风险。

代加工模式的优势不可否认,毕竟不可能做什么产品都先去建个工厂,而且就不同集团来看代工模式短期内仍将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同集团需要持续优化代工管理策略,加强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图片

加速出海,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随着国内新生儿数量连年下滑,国内母婴市场也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在愈加拥挤的母婴赛道上不少国内母婴品牌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寻求扩张机会。在不同集团的募资计划中扩大海外市场影响力也是BeBeBus的重点发展方向,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2024年不同集团先后成立了BeBeBus USA和BeBeBus Indonesia,为开拓北美市场及东南亚市场奠定基础,今年还和香港分销商合作在香港开设了线下店。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市场优势让体验店不仅能提升品牌在香港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作为一个展示窗口辐射周边地区,吸引更多海外消费者关注,而且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亲身体验产品的场所,也有助于增强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度。

规模庞大的全球母婴产品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消费者对于母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为高端母婴品牌提供了市场空间,尤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他们愿意为高端、优质的母婴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新生儿数量不断增加,母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母婴产品的需求逐渐从基本功能向品质和品牌方向转变。

不同集团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子公司、拓展销售渠道等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消费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策略提高品牌在当地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但海外母婴市场已经存在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知名度、市场份额、技术研发及渠道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强的优势,不同集团作为外来者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面临不小的困难。

一些国际品牌在婴儿推车领域及安全座椅产品上拥有多年的研发生产经验,也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不少品牌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均是不同集团需要具备的,而且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不同集团的海外业务。

行业思考:不同集团的高端定位需要通过技术壁垒和供应链掌控来强化,而不是依赖营销和高价格驱动,而不同国家对婴童用品的成分、标签、测试标准等可能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门槛,同时在消费升级、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靠流量越来越难走通,母婴品牌还需要探索更多价值来构建长期竞争力。

作者:范范

运营:铁兵

监审:香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